Archive

Posts Tagged ‘流動應用’

企業流動應用需求將超越企業的開發能力五倍

June 26th, 2015 No comments

自互聯網出現以後,新物件出現的速度很大程度成為了領先與否的其中一大因素,而流動應用更甚!今天 Gartner 便指到了 2017 年底,市場對流動應用程式開發服務的需求增長,將比內部資訊科技部門的開發能力快至少五倍,亦即是說供不應求。根據 Gartner 預測,至 2019 年,手機銷量將達 21 億台。屆時,達至消費者應用程式的高性能和可用性水平的企業應用程式,需求亦將相應提升。

Gartner 首席研究分析師 Adrian Leow 表示,企業要聘請具備良好流動相關技能的開發人員,是一件非常困難和昂貴的事,因此要迅速開發、部署和維護流動應用程式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是極大挑戰。現時員工在數碼工作環境下,每天慣常使用平均三種不同的智能設備。隨著可穿戴設備及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 IoT) 等技術逐漸成為主流,這數字將增加至五或六種設備。不少企業會給予員工自主權,自由選擇智能設備、應用程序、甚至完成工作的過程。資訊科技人員正面對日漸沉重的壓力,在更短的時間內開發更多元化的流動應用程式。

儘管如此,Gartner 於 2014 年發表有關流動應用程式開發的調查指出,大部分機構只曾開發並發表少於 10 個應用程式,當中有相當數量的受訪者表示從沒發表任何流動應用程式。這顯示大部分企業只是剛開始推行流動性,不少企業質疑該如何著手開發應用程式,如工具、供應商、基建或平台方面,更何況是延展到發布 100 個應用程式或以上的能力。

企業可以借鏡以下四項最佳範例,從而成功克服應用程式開發的挑戰:

1. 優先考慮應用程式開發

流動應用程式開發團隊的開發能力已無法滿足需求增長,導致企業未能有效使用資訊科技資源,流動應用程式的質量亦較低。開發團隊需制定一些程序,透過理解業務持份者的需要,讓企業能夠判斷及優先處理需求殷切的流動應用程式。這將會是評估流動應用程式開發項目的重要一環。

2. 採用雙模式資訊科技

整合往往是開發企業流動應用程式中最需要多花心思的一部分。不少應用程式開發團隊按照傳統瀑布式的原則,於規劃階段低估了整合過程所需的時間及資源。企業需要以雙模式 (bimodal) 策略取代這種傳統資訊科技開發模式,這樣企業可以更有效及快速地開發應用程式,促進創新及靈活性。雙模式包括兩種:第一種是推動創建一個穩定基建及 APIs,讓應用程式存取及傳送數據到後端系統而不會影響這些企業應用程式,第二種是採用高效及靈活的方法快速提供業務所需的前端應用程式功能。

3. 使用快速流動應用程式開發 (rapid mobile app development,簡稱 RMAD) 工具

能夠快速製作應用程式的開發工具對企業攸關重要,讓企業縮窄流動應用程式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差距。科技創新正推動市場發展並取代傳統的編碼方法,如支援更有效 RMAD 工具的原始開發工具。其實,現時有許多 RMAD 方法,包括拖放 (drag-and-drop) 無編碼工具、生產及編制代碼、模型驅動開發、虛擬化、形式構建及其他。這些方法讓沒有編程或編碼能力的員工,如扮演商業角色的員工,快速組裝流動應用程式原型,並不時重複改善設計。

4. 採用混合採購模式

企業希望完全控制自己的流動應用程式開發舉措,然而,保持一個完全由內部開發的環境較難實現,流動性對於許多開發人員畢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技能。實現內部開發需要克服很多錯綜複雜的問題及具體事宜,如用戶體驗設計及心理、或流動覆蓋測試,這些範疇如交由經驗豐富的第三方流動應用程式開發商負責,他們將更有效率地完成。企業將需逐漸改善他們內部的流動開發技術,但目前只有 26% 企業採用內部開發模式,而 55% 企業使用混合採購模式並成功開發應用程式。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43% 網管人計劃於 2015 將大部份業務雲端化

December 5th, 2014 No comments

隨著雲端化已漸漸受到企業的接受,近年來企業均希望將傳統的商業應用搬上雲端,務求令員工能隨時隨地進行工作。而此情況於 2015 年會更普及。近日一份由 Akamai 發表的研究結果便顯示,企業億漸轉移為運用互聯網傳送及運作業務應用。雖然 50% 受訪者表示,現時只有不足 20% 業務應用於互聯網上運作,但 43% 受訪者預期,明年大部份業務應用將會透過互聯網運作。

是次「應用傳送策略趨勢調查」(Trends in Application Delivery Strategies)由 Gatepoint Research 於今年年初進行,訪問了 350 位企業內部 IT 決策人員,其中大部份(65%)受訪者於 Fortune 1000 企業內擔任高級管理職位,並來自各行各業,包括商業及金融服務、製造業、醫療保健、電訊及運輸界代表。當中近半數受訪者(46%)來自國際企業,旗下超過五分一用戶於美國境外工作。

是次研究不單了解企業如何迅速地策劃將業務應用遷移至互聯網,亦反映了他們在這方面的關注。例如資訊安全仍然是大多數受訪者最關注的課題(87%)。此外,66% 受訪者對轉移互聯網後的效能表現表示憂慮,而 45% 則對可靠性表示關注。

在全球化、遙距工作及流動等趨勢帶動下,進一步推進使用互聯網傳送應用,各企業現正努力趕上這個趨勢。是次結果引證企業主要業務在網上應用時需要更快速、安全及可靠的科技。而作為 IT 決策人員,他們需致力物色不同方案,以提升互聯網應用傳送的效益,故此他們需要採用一些配套方案以實現更理想的全球資訊存取方案,最終達致更高生產力。

「應用傳送策略趨勢調查」之其他結果包括:

- 現時最普遍的互聯網上的應用包括:網站及網站應用(71%)、電郵服務(57%)、內容、協作網站及入門網站(51%)、流動或流動網站後端應用(46%),以及電子學習應用(47%)
- 在已計劃的投資方面,受訪者目前的焦點集中在大數據,當中 55% 受訪者表示這是 2014 年資源重點投放的領域
- 受訪者於 2014 年的其他主要投資領域包括:流動或流動網站後端應用(39%)、網站或網站應用(34%)、內容、協作網站及入門網站(34%)、災難復原及備份服務(26%),以及客戶關係管理(CRM)(28%)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調查:流動應用 2013 首季破 134 億次下載紀錄

April 12th, 2013 No comments

自從 iPhone 出現後,企業之間均開始將不同的商用服務、內部應用轉移到流動裝置平台之中,一方面令員工可以更輕易處理日常業務工作,另外亦可增加銷售渠道。其實 Apps 開發已不是新鮮事,而且智能電話存在已有數年之久,因此很多人都開始考慮到 – 究竟這個市場會否飽和呢?

但今天一份由 Canalys 公佈的調查結果便清楚告訴我們 Apps 開發仍然有一定的市場空間。根據報告指出 2013 年全球於首季下載 Apps 次數達 134 億,對比 2012 年同期上升 11%,明顯市場對 Apps 的需求有增無減。至於那一個 App Store 最受用戶歡迎呢?沒錯,第一位仍然是 Apple,接著是 Google Play、Windows Phone Store 以及 BlackBerry,而上述四個 App Store 於 2013 年第一季的總收益達 22 億美元,對比 2012 年上升 9%。

雖然市場對 Apps 的需求有增無減,但對於開發者來說單靠 Apps 買賣、in-apps purchase 的收入應付日常開支絕非長久之計,因此開發者普遍視 Apps 買賣、in-apps purchase 為 Bonus 收入﹐反而一眾開發者均看準 Apps 的廣告收入,因為只要 Apps 下載人數夠多,對廣告商的吸引力便愈大,而且廣告收入金額往往比 Apps 買賣大得多。近年 Apps 廣告代理商數量愈來愈多便清楚將這趨勢反映出來了。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利潤上升兩成!66% 認為 Apps 能致富、傳統企業仍未接受

March 25th, 2013 No comments

這幾年來,智能手機的出現造就了很多「富貴」的老闆們,但企業對於 Apps 的接受程度如何仍是未知之數。不過今日便有一份調查發現企業對流動技術的應用持不同態度,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樂意採用流動技術的「創新型」企業,以及對流動應用裹足不前的「傳統型」企業。

香港有 73% 創新型企業受業務因素推動而對流動應用較積極進取,因此獲得顯著效益。傳統型企業部署流動應用的步伐則十分緩慢,主要是回應用戶要求才作出部署,雖然成本較低,但所獲效益亦較少。現今流動技術已成為資訊科技領域的少數熱門課題之一,比較積極部署流動應用的機構與對相關應用舉棋不定的機構,兩者之間存在極大差別;進取的企業能夠從中獲得可觀的效益,但猶豫不決的機構卻往往在發現自己遠遠落後時才急起直追,然而所獲優勢已遠遜前者。

兩類企業對流動應用存在的效益和風險觀點亦截然不同。全球 66% 創新型企業認為流動應用可帶來龐大的效益,值得承擔風險;另一方面,74% 傳統型企業卻認為不值得冒險採用流動應用。此外,40% 香港創新型和傳統型企業則表示,願為流動應用所帶來的效益承受可能出現的風險。流動應用使用率的數據也反映了這個情況,在全球創新型企業內採用智能手機的員工,比傳統型企業多 50%。逾半數(55%)創新型企業更掌握為員工購買手機的控制權,但傳統型企業則只有 44% 採取同樣措施;本港情況較接近全球創新型企業,當中 56% 機構已掌握為員工購買手機的控制權。

創新型企業不單替員工購買手機,亦較常制訂針對企業的流動應用政策,而且更透過技術方案來執行有關政策,其比率亦較傳統型企業高達一倍(全球 60% 創新型企業採用技術方案執行政策,傳統型企業則只有 33%。)。另外,香港有超過一半創新型和傳統型企業採用技術方案執行流動應用政策。

成本與效益

創新型企業透過流動技術獲益較多,所付出的相關成本亦較高。事實上,受訪創新型企業去年遇到與流動應用有關的事故平均數目較其他企業高一倍,其中包括遺失流動裝置及數據外洩,導致違規罰款或營收減少等後果。然而,創新型企業亦獲得了遠勝其他企業的龐大效益,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範疇:

促進生產力,提高速度及彈性
提升品牌價值、客戶滿意程度及整體競爭力
員工感覺較愉快,改善招聘及保留率

最重要一點,就是創新型企業的收入增長達 44%,較收入增幅只有 30% 的傳統型企業高出近 50%。綜合所有考慮因素,積極採用流動技術可帶來更理想效果。至於本港包括創新型和傳統型企業取得收入增幅平均達 28% 及利潤增長達 21%。

有效的流動應用部署

調查結果亦顯示,企業只要有充分的準備,流動應用便能夠為企業帶來正面效益。以下建議可協助企業充分發揮流動應用的優勢,並同時降低風險:

企業對流動應用應保持謹慎態度,但切勿抗拒。
企業應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細心規劃有效的流動應用部署策略。
部署應由各種可促進員工生產力的流動應用程式開始。
企業部署流動應用的最佳起點之一,是優先建置對業務有立竿見影效益的流動應用程式。
向創新機構借鏡,從中獲得優勢,並減低風險。
了解與流動技術有關的風險,例如資訊遺失,並參考創新機構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

Symantec 2013年《流動應用狀況》調查報告總結了來自 29 個國家合共 3,236 家企業,當中包括 103 家香港企業的經驗。受訪者均為有關機構電腦運算方面的負責人,包括大型企業高層要員或中小型企業內精通科技的員工。受訪者來自不同規模的企業,員工人數由 5 至 5,000 人不等。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