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chive for October, 2015

.hk域名管理平台加入雙重認證提升安全性

October 29th, 2015 No comments

hk_domain_main

提到域名,大家都有使用過傳統的 .com、.net,這些域名的管理平台上擁有很多功能,最明顯的就是可幾乎無限地設定 DNS,強烈的對比不言而喻。不過有關方面都正在努力改善,就好像今天便針對 .hk 推出了雙重認證提升安全性。

所謂的雙重認證,其原理就像大家使用 Google 又或者微軟的雙重認證一樣,在第一次輸入帳戶資料後,需再通過 SMS 又或者配合手機應用取得第二組密碼以完成登入。不過 HKDNR 的雙重認證只提供手機應用及第二密碼,並沒有 SMS 認證。

現時網上資料外洩、惡意軟件和網絡攻擊都有上升的趨勢。據 2015 Symantec 網絡安全威脅報告,在 2014 年,每六間大型機構當中,有五間會成為網絡攻擊的目標。這數字較 2013 年增長了 40%,由此可見保護網絡重要資產的重要性。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流動充電器安全標準UL-2056正式推出

October 26th, 2015 No comments

Power_20151013_main

現時流動辦公盛行,很多員工都會以流動裝置隨時處理公司業務。除此之外,為了令設備能時常擁有充足電源,因此很多時我們都會額外攜帶流動充電器,以備不時之需;然而流動充電器自燃以及發生爆炸等亦時有所聽聞,為此今天 UL 便於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中宣佈推出針對行動電源終端產品的安全標準 UL 2056。

UL 2056 主要是針對行動電源而設的安全標準,從而避免消費者受到人身及財產的損害,亦使製造商減低承受昂貴的產品回收及品牌受損風險。

UL 2056 的要求範圍涵蓋行動電源終端產品,又稱可携式 USB 充電器或可携式備用電池電源,為低電壓電子產品的外接行動電源補給設備。該標準適用於最高 DC 電源輸入及輸出率均為 60Vdc 的產品。測試項目包括 UL 2054 相關電氣和機械測試、所標示輸入電流及電力容量的檢測 (verification testing)、輸出埠的功率超載測試及整合式 PV 電池的易燃性測試(如適用)等。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2016十大策略性科技趨勢有那些?

October 22nd, 2015 No comments

technology_20151020_main

又就快一年了,在往年 Gartner 都會針對未來的科技發展進行預測,而今年 Gatner 同樣地針對 2016 年的最新科技趨勢進行分析,並公佈了 2016 年十大科技趨勢,作為企業今後不可忽視的策略性發展元素。

Gartner 定義策略性科技為對企業帶來重大潛在影響的科技,這些影響包括大幅衝擊業務、終端用戶、或 IT 規劃的潛力、左右著主要投資方向、或過遲部署新科技的風險。這些科技正衝擊著企業長遠的業務規劃、項目及計劃。

2016 年十大策略科技趨勢包括:

設備網 (The Device Mesh)

設備網意指不斷擴展的終端裝置群,讓用戶可接入應用,以存取資訊、或跟人們、社群、政府及商業之間進行互動的溝通。設備網包括流動設備、可穿載裝置、消費及家電設備、汽車設備,以及環境裝置,例如在物聯網 (IoT) 環境下的傳感器。

在『後流動世代』上,焦點將集中於流動用戶上。他們受著各適其適、混搭成網狀的設備包圍,數目遠超於傳統流動設備。

儘管透過不同網絡連接後勤系統的設備數目正與日俱增,然而它們之間並不互連,彼此仍各自獨立運作。隨著設備網的演進,我們期望連接模式能夠得以擴展,並能夠出現更多更緊密的互連設備。

環境用戶體驗 (Ambient User Experience)

設備網將為持續及革新的環境用戶體驗建立基礎。儘管具擴增及虛擬實境技術的臨場感環境,發展潛力顯著,然而都只是片面的用戶體驗。而環境用戶體驗,則能夠不限設備網界限的或時空的制約下,持續地顯現出來。這種體驗能夠因應用戶從一個地方移動至另一個地方時,亦能夠無縫地游走於眾多個來自實體、虛擬及電子環境的設備及互動的渠道之中。

對企業而言,流動設備應用程式仍是其業務策略的重頭戲,然而設計上的重點優勢已集中於開發不同的設備,並讓用戶體驗能夠隨之遊走,當中包括物聯網傳感器、一般的物件如汽車、或者甚至是工廠。預計於 2018 年,這些進階體驗的設計,將成為獨立軟件開發商及企業重要的競爭優勢。

3D 打印物料 (3D Printing Materials)

3D 打印不斷演進,迄今已可支援廣泛的打印物料,包括進階鎳合金、碳纖維、玻璃、導電油墨、電子、製藥及生物物料。由於 3D 打印的實際應用已擴展至不同的領域,包括航空、醫藥、汽車、能源及軍事上,這項創新科技正推動著用戶需求。隨著可用作 3D 打印的物料正不斷增長,預計於 2019 年,企業級 3D 打印機付運量的複年增長將會增加至 64.1%。這些演進將讓有關業界重新審視擴展 3D 打印的生產線及供應鏈的重要性。

未來 20 年,可用作 3D 打印的物料將會保持平穩增長,打印速度亦會改善,並會出現嶄新的打印模式及組裝部件。

資訊萬物化 (Information of Everything)

設備網內的所有事物會將產生、使用並傳輸各種資訊。這些資訊遠超於文字、話音、視像媒介,進一步涵蓋傳感及情景式資訊。資訊萬物化透過具策略性的布局,配合科技連結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回應這個資訊不斷增長的趨勢。現今的資訊無處不在,然而它們卻孤立不全、訊息含糊並難以進一步利用。進階的語義工具包括圖像數據庫,以及其他冒起中的數據分析及資訊分析工具,將會讓這些混亂氾濫的資訊,變得別具意義。

進階機器學習 (Advanced Machine Learning)

在進階機器學習上,深度神經網絡 (deep neural nets,簡稱 DNNs) 將會超越傳統運算及資訊管理,轉移至建立可以自動地從世界所認知的資訊自行學習。數據源的爆炸性增長及資訊的複雜性,讓人手分類及分析顯得不合時宜及不具經濟效益。深度神經網絡會將這些任務自動化,更能回應資訊萬物化時代下有關的挑戰。

深度神經網絡是機器學習的進階形式,特別適用於龐大而複雜的數據集環境下運作,能夠讓智能機器變得更「聰明」。深度神經網絡讓硬件或軟件為基礎的機器,能夠學習它們所身處環境中的各項特徵,無論是最精微的項目,或廣泛而抽象的內容都能俱收並蓄。這個科技領域正迅速發展,企業必須評估如何將這些技術融匯貫通,實施於業務上,以獲得競爭優勢。

自主代理軟件及物件 (Autonomous Agents and Things)

機器學習將擴闊智能機器的實踐,包括機械人、無人駕駛汽車、虛擬個人助理 (virtual personal assistants,簡稱 VPAs) 以及智能顧問,這被視為自主或半自主的運作。儘管實體的智能機器如機械人已廣受大眾注意,然而軟件為基礎的智能機器已近在咫尺,並會帶來更廣泛的影響,故此不容忽視。虛擬個人助理例如 Google Now,微軟 Cortana 及蘋果 Siri 正愈趨智能化,是自主代理軟件的先驅。由於自主代理軟件已成為主要的用戶介面,換言之「助理」一詞已融入環境用戶體驗之中。

未來五年,我們會演進至『後應用程式』的世界,智能代理軟件提供動態及情景式操作及用戶介面。IT 領導者應該發掘如何使用自主物件及代理,擴展人類活動,並從原本適合於人手操作的工作上釋出勞動力。與此同時,他們必須承認,智能代理及物件是長期現象,並於未來 20 年將繼續演變並擴展他們的用途。

配適性保安架構 (Adaptive Security Architecture)

數碼業務及演算式經濟的複雜性,以及冒起中的「黑客工業」,讓企業的保安威脅帶來顯著增長。單靠周邊防護及以政策為本的保安方案已不足應付,特別是隨著企業為客戶及夥伴所開發更多雲端為基礎的服務,以及開放式應用編程介面 (APIs),整合他們的系統中,所起的作用不大。IT 領導者必須集中於偵測及回應這些威脅,以及採用更多傳統的封鎖及其他措施以抵禦入侵。應用程式自我防護、以及用戶及物件行為分析,將會幫助實現配適性保安架構。

進階系統架構 (Advanced System Architecture)

設備網及智能機器需要採用密集式運算架構,讓它們適用於對這種技術需求殷切的企業。具有高能量及超高效的神經型態架構,將提升它們的適用性。透過現場可編程閘陣列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s,簡稱 FPGAs) 的驅動下,這個架構可帶來以萬億次浮點運算的高速運算,以及具高節能的好處。

建立於圖像處理器 (GPUs) 及可編程閘陣列的系統,運作效能將會媲美人腦,特別適合於智能機器所用到的深層學習及其他樣板比對演算法 (pattern-matching algorithms)。以現場可編程閘陣列為基礎的架構,將進一步為演算法分散到眾多更細小的設備下進行,當中顧及設備網內低電量的環境下操作,讓進階機器學習功能得以進一步擴展至更微小的物聯網終端設備,例如家居、汽車、腕錶甚至人們。

混搭程式及服務架構 (Mesh App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

單獨及線性的應用設計,例如傳統三層架構設計,將退下火線,並由應用程式及服務架構這種具綜合性的配對整合方式所取代。這個嶄新的方法由軟件定義應用服務所支持,提供網絡級效能、彈性及靈活性。另外,近年冒起的「微服務」(Microservice) 架構,主要針對分散式應用,能夠對內部架構或於雲端環境中,提供靈活性的交付及可擴展部署。此外,「容器」(Containers) 亦是另一近期出現的關鍵技術,能夠提供靈活性的開發及支援微服務架構。將流動設備及物聯網的元素引入程式及服務架構,將會建立全面的模式,回應後勤雲端的可擴展性及前端的設備網使用體驗。應用程式開發團隊必須建立嶄新的現代化架構,透過提供靈活性、彈性及動態的雲端為基礎的應用,帶來跨越數碼網的用戶體驗。

物聯網平台 (Internet of Things Platforms)

物聯網平台與混搭程式及服務架構互補。這個平台的管理、保安、整合及其他技術及標準,是建立、管理物聯網,並為之提供保安功能的基礎。物聯網平台所構成的作業環境,讓 IT 成為從架構及技術上,讓物聯網成真的幕後功臣。物聯網是推動數碼網及環境用戶體驗的重要一環,而物聯網平台的出現及其所帶來的動態世界,令這些技術成真。

所有實施物聯網的企業,將需要建立一個物聯網平台的策略,然而若採用包括具競爭性的廠商而且不完整的方法實施,難以在 2018 年前,達到標準化的目標。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調查指:大型企業不知推行終端用戶運算策略之道

October 19th, 2015 No comments

一直以來,大型企業在規劃終端用戶運算項目方面並不成熟,而且僅著重計算回報而非採取策略性部署。這是由於它們不確知應如何以終端用戶運算作為整體業務策略,以及管理數量激增的裝置及相關的安全風險。與此同時,全球企業都考慮透過引入流動化概念,採取更能以用戶為先的業務方針。

這是達科在「二零一五年流動工作人口報告 (2015 Mobile Workforce Report)」中所提出的主要發現。該報告為了解資訊科技總監在採取以用戶為先的業務策略時所面對的挑戰,並對影響終端用戶運算的策略與習慣提供深刻的見解;當中訪問了七百三十家企業的一千多名員工,這些企業來自五個地區的十一個國家,涵蓋十四個行業。

據該報告顯示,有 44% 的受訪企業已把企業流動化包含在更廣泛的終端用戶運算策略,以及就適用於多個裝置的終端用戶運算項目制定預算;有 13% 則沒有實施有關策略。終端用戶運算平均佔 IT 預算的 28%。該報告指出,有近三分之二 (61%) 的受訪者著重終端用戶運算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更有 65% 的企業認為其終端用戶運算項目能夠為它們帶來競爭優勢。

企業使終端用戶得以藉由企業入門網站存取資訊,可見市場正日趨成熟。關鍵在於企業邁向面對未來的全新工作場所。未來工作空間是一種辦公空間策略,旨在使人們能夠選擇切合各種活動所需的不同工作環境,務求在創新的工作場所內提供現代化協作環境以及嶄新技術理念,從而支援彈性工作模式。

「二零一五年流動工作人口報告」的其他重點包括:

1. 流動 IT 管理及流動應用程式為二零一六年的重點項目。 2. 有絕大多數受訪者沒有針對電話和平板電腦 (32%) 制定完善的管理解決方案,或獨立管理個人電腦和智能裝置 (31%)。 3. 一如所料,安全是實施終端用戶運算策略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比率接近半數 (43%),其次為 IT 服務管理。 4. 資訊科技總監是在企業內部推動策略性流動化項目的主要驅動者。然而,他們在終端用戶運算方面處於被動狀態,並且難以採取策略性部署。

當現今的員工都期望能夠隨時隨地連繫任何人,有 82% 的企業則認為,實行終端用戶運算項目的重大難題是要保障公司數據以及提供優質用戶體驗。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社交網站中最多人留意的香港IT人有誰?

October 16th, 2015 No comments

IT 人或專業人士藉著於 LinkedIn 之中建立自己的個人帳戶,從而尋找更多機遇又或者讓更多人認識;更甚者亦可在 LinkedIn 分享個人專業知識,不但有助建立個人品牌,更從而啟發同行或其他專業人士。

不過要吸引別人瀏覽,至少你的個人 Profile 都需要有一定的吸引力,那究竟香港最多人瀏覽的社交網站用戶 Profile 有那些?

今天 LinkedIn 便公佈香港科技界 Power Profiles 名單,揭曉業內九個最多人瀏覽的 LinkedIn 個人檔案;名單包括來自科技、時裝、市場推廣及廣告、人力資源及財務金融等行業的管理層、高級行政人員及企業家,包括:

  1. Hotels.com 總裁 Johan Svanstrom
  2. Google 亞太區客戶體驗總監 Leonie Valentine
  3. Oracle 亞太區策略及銷售集團副總裁 Sujith Abraham
  4. 栢誠高級工程師 Ruby Yim Yung Lo
  5. 前聯想高級副總裁及亞太拉美區總裁 Milko van Duijl
  6. Nutanix 亞太和日本服務供應商及雲業務總裁 Christopher Casey
  7. Nityo Infotech 香港總經理 Rounak Choudhary
  8. Microsoft 首席交付項目經理 Anthony Moore
  9. Uber 全球發布專員(International Launcher)Tomas Campos

建立一個完整的 LinkedIn 個人檔案是建立個人品牌重要的第一步,以下來自 Power Profiles 的建議將有助你進一步擴大個人品牌影響力:

專業個人照片:相比沒有上載照片的個人檔案,有頭像的個人檔案的檢閱率高達 14 倍。拍一張專業的相片作頭像,建立一個內容豐富具親和力的個人履歷。

善用 LinkedIn 的長式發文 (Long-Form Posts):透過在 LinkedIn 上撰文,展示你的專業知識及專長,同時擴展個人網絡及增加你的知名度。不要只發表文字,應利用不同媒體,如短片或視頻,增加文章趣味性以吸引更多人閱讀。

分享有意義的內容:如你受到某一文章啟發,不妨透過 LinkedIn 與網絡上其他用戶分享。

推銷自己:在建立個人檔案時,善用行業的關鍵字讓其他人更容易在搜尋結果中找到你。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