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Posts Tagged ‘手機應用開發’

企業流動應用需求將超越企業的開發能力五倍

June 26th, 2015 No comments

自互聯網出現以後,新物件出現的速度很大程度成為了領先與否的其中一大因素,而流動應用更甚!今天 Gartner 便指到了 2017 年底,市場對流動應用程式開發服務的需求增長,將比內部資訊科技部門的開發能力快至少五倍,亦即是說供不應求。根據 Gartner 預測,至 2019 年,手機銷量將達 21 億台。屆時,達至消費者應用程式的高性能和可用性水平的企業應用程式,需求亦將相應提升。

Gartner 首席研究分析師 Adrian Leow 表示,企業要聘請具備良好流動相關技能的開發人員,是一件非常困難和昂貴的事,因此要迅速開發、部署和維護流動應用程式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是極大挑戰。現時員工在數碼工作環境下,每天慣常使用平均三種不同的智能設備。隨著可穿戴設備及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 IoT) 等技術逐漸成為主流,這數字將增加至五或六種設備。不少企業會給予員工自主權,自由選擇智能設備、應用程序、甚至完成工作的過程。資訊科技人員正面對日漸沉重的壓力,在更短的時間內開發更多元化的流動應用程式。

儘管如此,Gartner 於 2014 年發表有關流動應用程式開發的調查指出,大部分機構只曾開發並發表少於 10 個應用程式,當中有相當數量的受訪者表示從沒發表任何流動應用程式。這顯示大部分企業只是剛開始推行流動性,不少企業質疑該如何著手開發應用程式,如工具、供應商、基建或平台方面,更何況是延展到發布 100 個應用程式或以上的能力。

企業可以借鏡以下四項最佳範例,從而成功克服應用程式開發的挑戰:

1. 優先考慮應用程式開發

流動應用程式開發團隊的開發能力已無法滿足需求增長,導致企業未能有效使用資訊科技資源,流動應用程式的質量亦較低。開發團隊需制定一些程序,透過理解業務持份者的需要,讓企業能夠判斷及優先處理需求殷切的流動應用程式。這將會是評估流動應用程式開發項目的重要一環。

2. 採用雙模式資訊科技

整合往往是開發企業流動應用程式中最需要多花心思的一部分。不少應用程式開發團隊按照傳統瀑布式的原則,於規劃階段低估了整合過程所需的時間及資源。企業需要以雙模式 (bimodal) 策略取代這種傳統資訊科技開發模式,這樣企業可以更有效及快速地開發應用程式,促進創新及靈活性。雙模式包括兩種:第一種是推動創建一個穩定基建及 APIs,讓應用程式存取及傳送數據到後端系統而不會影響這些企業應用程式,第二種是採用高效及靈活的方法快速提供業務所需的前端應用程式功能。

3. 使用快速流動應用程式開發 (rapid mobile app development,簡稱 RMAD) 工具

能夠快速製作應用程式的開發工具對企業攸關重要,讓企業縮窄流動應用程式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差距。科技創新正推動市場發展並取代傳統的編碼方法,如支援更有效 RMAD 工具的原始開發工具。其實,現時有許多 RMAD 方法,包括拖放 (drag-and-drop) 無編碼工具、生產及編制代碼、模型驅動開發、虛擬化、形式構建及其他。這些方法讓沒有編程或編碼能力的員工,如扮演商業角色的員工,快速組裝流動應用程式原型,並不時重複改善設計。

4. 採用混合採購模式

企業希望完全控制自己的流動應用程式開發舉措,然而,保持一個完全由內部開發的環境較難實現,流動性對於許多開發人員畢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技能。實現內部開發需要克服很多錯綜複雜的問題及具體事宜,如用戶體驗設計及心理、或流動覆蓋測試,這些範疇如交由經驗豐富的第三方流動應用程式開發商負責,他們將更有效率地完成。企業將需逐漸改善他們內部的流動開發技術,但目前只有 26% 企業採用內部開發模式,而 55% 企業使用混合採購模式並成功開發應用程式。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來自地獄的天使:為什麼 Google 在港創業、失敗機會甚高?

June 23rd, 2014 No comments

上文提到有關手機應用開發的統計數據,當中揭示了香港鮮有自家開發的應用能做到可持續發展,而其中的原因大多數是欠缺資金,事關一套應用要吸引到全球用戶的目光,除了要有其獨特性之外,其實亦需要一定的資金用以投資於宣傳及推廣業務;不過大多數香港的用戶的習慣是不喜歡「付款」,加上即使找投資者注資,香港的天使基金亦並非傳統的天使,她們往往需要看一整年的收支報表。

畸型生態:教寫 Apps 但不懂編程、誤人子弟

除了天使基金不作支援外,另一點就是開發者的質素。筆者從事相關行業多年,眼見這些出書的、開辦課程的種種手法,的確看不下去。在這裡不開名地公開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其實很多編寫這類寫 Apps 天書的作者、開辦寫 Apps 課程,標榜短時間內學懂寫 Apps 的教師,其本身亦不懂得寫 Apps,試問跟隨這些教師學習,又能夠培訓出多少個本地手機應用開發高手?

培養思考更重要

外國教學著重培養學生「想多一些、大擔假設、小心求證」,而這類誤人子弟的教師、書籍,一來不但貪求「速食」文化,連基本功都未準備好就直接進入開發 Apps 過程;二來只跟隨前人的步驟一步一步地以目標為本形式教授,這往往令學生欠缺獨立思考空間,令學生只成為手機應用工廠的生產線一部份,欠缺創意的機械式工作,即使有創新意念亦無時間多想。

天使基金不天使

很多開發者都會尋找天使基金的資助,而這亦正正是 Google 等公司在初創時的成功之路,她們開初之時憑概念再加上熱誠便可取得 Silicon Valley 的天使基金,反觀香港的天使基金投資者,大部份都需要要求創業者提供一年的收支報表,單靠 Idea 獲得投資的公司近乎「零」,而且這些天使還會理所當然地詢問:「我投資於房地產可確保回報,風險又低,為什麼要投資在你的想法之上?」這是一位天使跟筆者說的。

假如 Google 在港創業、將不會成功

可見大部份天使基金在香港又是一個怪胎,完全癲倒了天使基金的原意。天使基金/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之所以被稱為天使,是因為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她們的出現猶如一名天使般,照顧著初創企業的小小意念,因此天使基金本身風險絕對十分極之高,但同時換來的回報亦可以很高。就像 Google 創業初期,在未有搜尋引擎的概念之下,假如在香港說服這群所謂的天使,我想基本上沒有可能取得投資,事關她們推出第一個搜尋引擎時,根本完全不能想像到一個強而有效的商業模式,而且初期更完全沒有收入,更遑論提供收支數據。

同樣地,開發應用,尤其是一款獨立應用往往十分需要投資(請注意:投資金額小於 200 萬港元的,其實說不上投資),在香港單憑這一大部份的異端天使,就想能培養出像美國 Silicon Valley 般的成功傑作,簡直天方夜譚;平心而論,在內地的天使基金其實亦遠比香港做得好,而且內地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科研,所換來的除了有些抄襲的傑作之外,卻真的會出現了一小部份令人喜出望外的創新及創意產品;反觀香港在這方面真的不太足夠。

其實天使基金的想法並沒有錯,事關作為投資者當然希望能投資一些風險低且高回報的項目,而在香港要盡享這兩大好處,莫過於投放在房地產,吸引力勝過科研及創新科技,所以只可怪香港這地方已成為唯利是圖之地;還會憑理想出發、真正希望推動香港發展的投資者,已寥寥可數。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