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chive for September, 2014

RAM 增一倍, Price 減一半 – 虛擬伺服器 My VPS

September 30th, 2014 No comments

RAM 增一倍, Price 減一半 - 虛擬伺服器 My VPS

[詳情]http://clink.hk/11c4e

RAM 增一倍, Price 減一半
虛擬伺服器 My VPS

慶祝 CommuniLink 邁向十六週年,再推出大贈送優惠!現凡新參加任何 My VPS 虛擬伺服器 計劃,不但能以半價享用我們優質服務,更可獲升級優惠,免費為您所選的服務計劃增加一倍的 專用記憶體(RAM),最大增至16GB。

優惠期至10月31號,請立即網上登記,勿失良機!

現場直擊:華為舉辦 HCC2014 大會

September 22nd, 2014 No comments

無論是公共雲、私有雲,或是混合雲,形形色色的雲計算服務極大地提升 IT 資產價值。一個能夠提供整體雲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對企業尤為重要,作為雲計算市場上的厚積薄發者,華為在雲計算研發上不斷投入,推進雲計算產業的發展,其每年華為發起主辦的雲計算大會(HCC)也已經成為業界令人矚目的技術盛會。

華為雲計算大會(HCC)從 2011 年起至今年已第 4 屆舉辦,每年的雲計算大會,我們都能看到華為的一系列產品策略發佈和解決方案更新。今年 HCC 雲計算大會仍然延續了「精簡 IT,敏捷商道」主題,在上海世博中心召開,面向中國廣泛的行業客戶,以及眾多的 IT 業內合作夥伴。

自 2010 年起,華為進軍 IT 領域,以「雲管端」戰略,宣佈以雲計算為契機,正式進軍 IT 產業。由第一屆雲計算大會規模就達到了兩三千人,到了 2014 年第 4 屆,據相關方面表示,今次大會出席者現場估計超過 1 萬人。

大會時間時間為 9 月 16、17 日兩天,從上午 9 點到下午 6 點,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涵蓋華為最新產品和策略的發佈,以及業內最領先的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在上午主會場 Keynote 結束後,下午還提供了包括電力、交通、能源、政府、運營商等多個行業的分論壇議程。會場 7200平米展區其中 1200 平米展區用於華為伺服器、存儲、網路、雲計算等全線解決方案展示,其餘五到六千平米則由合作夥伴提供更豐富全面的 IT 基礎架構展示。此外,現場還提供了動手實驗室環節,華為存儲伺服器、雲計算、資料中心及 e-LTE 都可以動手操作,親自體驗這些設備的管理、配置和方案搭建。

此外,包括英特爾、希捷、SAP、HGST、微軟等業界知名 IT 廠商,今年 HCC 大會贊助商接近 70 家。會場 60% 以上客戶為 CXO、總監、經理,管理層級別,我們希望他們在這個大會上瞭解最新的 IT 趨勢,能夠幫助他們做最後的 IT 採購決策。

除了「精簡 IT」,敏捷商道作為華為持續的發展策略,在 2014 HCC 大會上持續延用之外,融合(Fusion),作為華為在 IT 技術領域的價值主張,也在本屆大會上得到了新的延伸和拓展。

華為 Fusion 戰略包括了三個層面:第一是華為與客戶的融合,即成就客戶;第二,堅持「被集成」戰略,即開放合作。第三,用融合的方式實現技術的創新和變革,即技術創新。華為認為,IT 變化之道,映射到技術上便是融合,映射到產業上便是開放。華為是要通過計算、存儲、網路、虛擬化、資料中心等技術的創新和融合,採用開放架構與協力廠商系統融合,實現精簡部署、精簡運維和精簡管理,快速滿足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提升企業效率,進而實現「敏捷商道」。

在「融合」的價值理念下,2014 上半年,華為推出包括領先業界一代的 OceanStor V3 系列存儲系統、新一代 V3 系列四路、八路關鍵業務伺服器等創新產品,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動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2014 年 Q1,華為存儲全球收入增長率第一,高端存儲進入 Gartner 關鍵能力報告第一集團的主流玩家名單,伺服器躍升至全球第四,增長率第一,刀片伺服器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三。全球四十多個國家的五百多個客戶、超過 50 萬個虛擬機器運行在華為虛擬化產品上。FusionSphere 雲作業系統進入 Gartner X86 伺服器虛擬化基礎設施魔力四象限,成為 ICT 雲化的首選。FusionCube 雲平臺進入 Gartner 一體機魔力四象限,在金融和媒資行業表現優異。華為在全球為客戶建設了 400 多個數據中心,其中有 120 個雲資料中心。華為首創的分散式雲資料中心 DC² 獲得突破性市場進展,服務於新華社、文化部、鳳凰衛視、中國電信、四川聯通等客戶。

華為攜手 60+ 合作夥伴聯合展覽,總面積超 7200 平米,    建立了一條 IT 全生態鏈。其中,展區以 360 度全場景化各行各業,帶用家身臨其境看金融、電信、媒資等各行業解決方案。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Categories: 市場快訊 Tags:

資料庫專家分析:NoSQL 仍未能取代 RDBMS

September 19th, 2014 No comments

即使我們已經清楚自己的需求,仍然需要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學習來掌握NoSQL是否有滿足的能力。大家可能無法對這麼多解決方案進行一一評估。畢竟其數量實在太過龐大。更糟糕的是,我們還被迫閱讀大量說明文件,從而瞭解自己的行動要如何借助NoSQL來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筆者認為使用者高度關注的是有關聯式資料或者是否喜愛ACID。相比之下,關聯式SQL資料庫就擁有非常突出的優勢,它能夠在任何產品當中發揮同樣的作用。我們選擇的數量將會更少,而且這類形的選項往往更成熟也能經過了時間的檢驗。也就是說,大家作出較差判斷的可能性要遠遠低於RDBMS。

NoSQL的最大吸引力源自其向外擴展的方便性與資料的接收能力。儘管能夠擁有可以與RDBMS互相媲美的擴展性,但現實告訴我們、99%的應用程式在執行流程中根本不會對擴展性提出任何要求。大家可以看看Stack Exchange,他們是世界上現存的最繁忙網站,並且利用商用伺服器運行資料庫。為了承載這樣的Workload,該網站直接購買了一台擁有60核心伺服器並配備6TB的儲存空間,事實上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設備之後還需要有什麼擴展。因此,請大家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我們是否真能從NoSQL的可擴展能力身上獲得實際收益?

NoSQL隱藏模式問題多多?

起初筆者認為NoSQL文件存儲的隱藏模式會成為一大優勢,然而有關調查中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至少有關Web應用程式而言,隱藏模式這種機制只會造成代碼更加複雜、並沒有任何其他貢獻。筆者喜歡清晰的資料結構。然而,如果大家打算架構一套特殊類型的資料庫,用於處理資料歸檔、文件存儲或者事件日誌之類任務,那麼隱藏模式機制確實有它獨特的優勢。但對於無這個需求的Web應用程式來說,NoSQL則顯得無什麼意義,畢竟這不是社交網路。

與關聯式資料庫相比,採用文件存儲機制會讓大家的軟件在各個層面上迎來更突出的複雜性難題。我們可以將NoSQL視為一套單純的檔存儲系統,其中檔案名代表鍵、而檔案內容則代表值。大家可以在這些檔案當中保存內容,並快速進行讀取與寫入,然而存儲背後並不存在任何處理能力。(當然,在這裡筆者要歸納一下,NoSQL對這些檔案進行管理與優化方面表現優異,但卻對資料內容本身一無所知。)關聯式資料庫當中的內容認知特性全部消失,這迫使大家能自行完成SQL代碼並能夠自動處理的各項事務……而且是針對每一款應用程式。這樣的日常成本對於大多數應用程式而言都是不必要和不可接受的。

即使是那些有能力創建NoSQL的優秀技術人才也很難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描述。通過相關評論可以看到,不少開發者都在努力宣傳自己的產品、但卻無法給出讓用戶選擇NoSQL的真正有說服力的理由。SaaS應用程式其實基本不可能徹底擺脫與關聯式資料。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從RDBMS系統當中獲得的功能特性要遠遠勝過NoSQL系統。筆者認為NoSQL現在需要高度關注那些過去被嚴重忽略的層面與問題。儘管目前有大量NoSQL能夠為關聯式應用程式帶來突出性能表現的宣傳,但實際效果恐怕還要讓各位用戶親身驗證。能夠切實從NoSQL身上受益的應用程式數量明顯少於能夠從SQL身上應用。一但有宣傳炒作降低、NoSQL的數量也降低到合理的水平,筆者認為到那時NoSQL才會真正成為一款優秀的工具。筆者還認為,NoSQL未來更可能成為SQL系統的一種有效補充的方案。就目前而言,筆者將繼續堅持自己的SQL路線。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不知不覺… LinkedIn 已支援 14 種語言了

September 17th, 2014 No comments

一直以來,LinkedIn 為專業人士提供了交流平台,讓大家可於平台之中進行商業活動、認識不同的合作伙伴、尋找工作機會等等;不過 LinkedIn 以往對於中國地區、台灣地區的用户來說比較陌生,事關以往 LinkedIn 一直只提供英文版本。

不過從今以後,此問題便不再是問題了。事關 LinkedIn 近年來已加入了多種語言的支援,而最近亦正式為 LinkedIn 手機應用程式(包括 Android 和 iPhone)上的 LinkedIn 個人檔案(Profile)加入多種語言,包括中文(簡體及繁體)和其他 14 種語言的支援,讓全球會員都能享受到引導編輯(guided edit)體驗。

LinkedIn 個人檔案是一個專業身份紀錄,更是 LinkedIn 的核心。在香港,與桌上電腦比較,超過 50% 的 LinkedIn 瀏覽量乃來自流動裝置。最新流動版本 LinkedIn 個人檔案展示了 LinkedIn 如何協助其專業人士隨時隨地向其他人分享他們的故事。同時,最新流動版本 LinkedIn 個人檔案透過「共同」(in common)及「肯定」(endorsement)功能,方便會員發掘與其他專業人士有關的見解,並作為初次見面時的「破冰工具」。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如何增加 OpenStack 的接受程度?

September 15th, 2014 No comments

在近期的 OpenStack 大會上,我注意到一個主題 – 商業主義,這個主題經過三年的醞釀,終於在今年被提出來了。有幾十家供應商銷售 OpenStack 的附加服務。OpenStack 是一個為技術發展帶來極大好處的項目。某些傳統開源開發者可能對OpenStack 現在的規模有一些擔憂,但我卻發現廠商對項目的興趣開始上升;對這個項目而言,資金越多,資源就越多。這能幫助所有相關公司從雲端開放的前景中獲益。然而,供應商的快速增加可能導致市場混亂。前景轉為現實和需要實踐時,一間公司的 OpenStack 投資不一定能夠順利進行。

你阻不了的就是管理層的疑問:OpenStack 是一種容易部署的項目?還是本身存在設計缺陷,最終影響使用OpenStack 的用户及阻礙了 OpenStack 的發展?其實任何項目都可以在發展過程之中加以改善用戶體驗。我們應在宣傳中多著點力;至於如何才能以最佳方式遷移和管理 OpenStack 部署?而對於那些正打算採用OpenStack 雲端的 IT 總監,請你們謹慎行事,並在落實決定前多考慮以下幾點:

循序漸進,步步為營

我觀察到很多公司犯的最大錯誤是「貪心」。他們向 OpenStack 部署了各種 Workload 和流程,可能包括幾種陳舊的系統。他們擁有各種挑戰和細微差別的不同組件,而不僅僅是一項 OpenStack 部署。OpenStack 項目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減少複雜性。但公司執行複雜的安裝時卻讓流程變得更加複雜。與之相反的是,公司需要在雲端中制定和實施簡單流程,最後更容易達致成功;向 OpenStack 中添加更多流程和 Workload,你很快便會發現用戶添加的流程越多,它就會變得越簡單。

逐步推廣

在 OpenStack 中循序漸進不僅出於技術原因,還出於政治和財務方面的考量。很多決策行為由各行各業進行,因此部署 OpenStack 項目會讓原本沒有機會交流的人走到一起。如果用戶的項目遇到了挫折或挑戰,它會在組織內找到許多伙伴。而有條理的 OpenStack 部署會逐個處理,並在每個行業為 IT 建立一個關鍵的接觸點。一個部門收到效益之後,部署也將會推廣到公司的其他領域,令 OpenStack 能於企業之中賡泛部署。

專家支持

公司為 OpenStack 項目設置安全保障之後,就開始享受開放源碼的好處,包括隨之而來的幫助和協助。例如在部署之後的數天、數周乃至數月內都會有人員提供幫助,保護投資效益,這當然不錯。很多供應商都是專家,能為公司提供必要的幫助,確保項目啟動後能夠順利運行;OpenStack 在靈活性、適應能力和成本方面的優勢顯著;而我亦相信只需通過幾個小步驟,任何組織都可以輕鬆享受到 OpenStack 帶來的好處。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