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chive for the ‘市場快訊’ Category

開放式混合雲是未來:混合雲特性分析

July 15th, 2013 No comments

對於當今這個時代的用戶來說,是必須被銘記的里程碑,也是過去十年間推動計算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根據 Forrester 研究公司的調研資料顯示,全球雲市場有望從 2011 年的 407 億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2410 億美元,增長率將近 600%。

現在,雲已經成為主流的辭彙。我們討論的內容也已經不再局限於雲是什麼和雲的優勢,而是更多的集中在如何真正實現雲的願景。因此在過去一年裏,混合雲的概念獲得了普遍的關注。

混合雲作為公有雲私有雲之間的混合體,是雲領域接下來要考慮的方向。設計完善的混合雲能幫助企業用戶充分利用公有雲的可擴展性和節約成本的優勢,同時又兼具私有雲資料監控、安全性和可控性的特性。部署正確的混合雲能通過重新分配 IT 資源配置為企業用戶提供戰略優勢。當企業用戶在混合環境中共用服務和資源而不是使用單機應用軟體時,就可以針對目標受眾包括客戶、內部員工或公眾構建各種服務。

未來是開放的

如何最優化地實現這種願景,我相信開放式混合雲是必經之路。開放式混合雲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或者規格的。它不僅僅是聲稱擁有某個特殊技術平台的合作夥伴,或者某些開放的標準化模版。開放式混合雲是一種實現靈活的,便攜的和創新的開放式雲環境的願景。我們相信開放式混合雲具備以下幾個關鍵特性:

開源

不想受到一家 IT 廠商技術和企業發展規劃的鎖定?如果你想自己掌控 IT 的命運和企業技術的走向,毫無疑問你應該選擇開源。開源還能幫助用戶與充滿激情和引領創新的社區進行合作。這種快速發展的創新能為企業用戶提供關鍵性的戰略優勢。

擁有開放、強大和獨立的社區

開源不只是代碼或者技術上的開放,開源的靈魂來自於人的力量。開源社區是由一大批技術豐富的 IT 從業人員組成的,能為用戶提供一個互相協作的豐富環境和網路架構。開源社區的概念也延伸到了企業領域,用戶、合作夥伴和 IT 廠商攜手合作來推動創新;共同面對和克服現有的和新出現的業務挑戰。

自選配置基礎架構

雲是位於虛擬化,存儲,網路等基礎層之上的抽象層,不受任何指定廠商技術基礎架構的限制。事實上,這種開放的架構是實現強大的混合雲的基礎,包含各種不同的物理伺服器基礎架構,多種虛擬化平台和廣泛的公有雲服務。

基於能獨立部署、開放式標準的雲

它具有充分的靈活性,不受特定廠商控制和特定平台的限制。另外,開放式混合雲應該採用的是開放式應用編程介面,不受特定廠商的限制,這樣可以允許用戶增加不同廠商來源的特性,提供和技術。選擇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是開放式混合雲的關鍵。

能實現其他雲的便攜性

如果你開發了一款針對一種雲的應用軟體,你無需使用不同的語言來重新編寫代碼或者不同的應用編程介面來進行遷移。開放式混合雲框架能確保應用軟體無需每次都重新配置就能實現重新測試和重新獲得認證。開發一款雲在代碼,資料,框架等上面的投入應該可以移植到任何地方,從而節約成本。

OpenStack

我分析了很多原因,都說明了為什麼 IT 的未來建立在開放式雲上。而邁向開放式混合雲的基本步驟就是 OpenStack。2012 年 9 月底由非盈利組織 OpenStack Foundation 創建的 OpenStack 是一個全球性軟體社區,全球的研發人員攜手合作研發針對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的開放式標準化開源雲計算平台。時至今日,已經有來自 100 多個國家和 850 個不同組織的 7000 多名個人在為社區做著貢獻,紅帽,惠普和 IBM 這樣的企業用戶都包括其中。

總而言之,雲將改變計算世界的未來 — 它是開放的,它已經來到我們的面前。

你準備好了嗎?

 

紅帽大中華區總裁 張先民博士

張先生於開源領域擁有近 25 年經驗,現時他主要負責 Red Hat 的銷售及管理工作,當中更需為 Red Hat 制定針對香港、中國、澳門及台灣的市場策略。加入 Red Hat 前,他曾於 Novell 及 IBM 工作,擁有豐富的 Linux 產品知識。張先生擁有西雅圖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 Supercomputing 博士學位,另外亦擁有愛荷華大學機械工程學位。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平價軟件不再:IT 人慘叫!微軟叫停 TechNet

July 12th, 2013 No comments

近年來,微軟雖面對著很多競爭與挑戰,不過其推出的系統仍深受企業信任;舉個例子,儘管現時雲端應用十分流行,但我們可輕易的得知很多企業仍以 Exchange 作為主要的郵件伺服器,所以身為 IT 人,了解微軟的主要產品可以說是一個 Default Task。

提到測試微軟的產品及找尋相關產品技術資訊,IT 人必定會借助 TechNet 的幫助以便下載十分便宜/免費的軟件,不過這種技術人員的專利快將終結,事關微軟剛剛向外公佈將會終止 TechNet 的軟件訂閱服務,亦即是說日後 TechNet 將不會提供平價/免費軟件供技術人員下載試用;至於 TechNet,微軟指整個 TechNet 的平台將會保留,只是叫停軟件的下載服務。

對於今次突如其來的決定,微軟解釋主因是現時企業用戶已漸漸轉用網絡上的免費資源,因此認為可關閉軟件訂閱服務,但很多人卻認為微軟此舉主要是希望減少盜版問題。

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微軟將會於 2013 年 8 月 31 日之後停止付費訂閱服務,假如用戶本身的訂閱服務仍未期滿的話,則可以繼續使用有關服務;假如大家的服務於 2013 年 9 月 30 前到期,則可於 2013 年 8 月 31 日前續約一年,當合約完結後將不可再享用 TechNet 的訂閱服務。

大家現時仍可於 TechNet 之中申請服務,假如大家想以較相宜價錢獲得微軟的軟件作測試之用,請把握最後的機會吧!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專家研新方法提升 cookies 安全性

July 5th, 2013 No comments

專家研新方法提升 cookies 安全性

一直以來,來自不同網址的 cookie 並不可共用,這全因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儘管有人認為第三方 cookie 封鎖政策其實是頗為(麻煩)安全的,但此定律仍未曾因小部份的用戶(黑客)抱怨而讓步。

讓我舉個簡單例子吧。當你瀏覽了 abc.com,而該網站本身透過 cookie 存放/建立一個 aabbcc.com 的紀錄,為了安全考慮,基本上系統便會禁止有關 cookie 的存取行為,事關用戶瀏覽的是 abc.com,照理其建立的 cookie 內容應該來自 abc.com,而非來自另一個網址。

不過有些情況下,例如某家公司本身擁有兩個不同的網站,但卻因為某種原因(例如希望增加用戶方便性),因此夢想般的希望來自兩個完全不相同的 domain cookie 亦能互相兼容,從此令來自兩個不同 domain 的 cookie 仍可互相共用,幸好現時 cookie 仍未可共用,否則必定苦了一眾用戶。

如何區分那些是正常 cookie,那些是不正常 cookie?如何讓不同 domain 的 cookie 可在單一網站之中執行而不被封鎖,從而達到某些用途?為了達到最準確無誤及提升安全性,目前只可靠人手作檢查,而近日 Stanford 便開始為網絡上的 cookie 建立一個允許存取名單 Cookie Clearinghouse (CCH),透過名單將能確保所使用的 cookie 的安全性。

現時 Mozilla 與 Opera 正參與有關計劃,希望透過長期收集不同的 cookie 並加以分析,從而建立一個安全 cookie 名單。不過相信仍需一段時間大家才可見到有關功能被附加在瀏覽器之中。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開箱即用、極速分析!大數據中洞悉商業價值

July 2nd, 2013 No comments

 

透過分析大數據,企業將能洞悉未來的趨勢,從而令企業快人一步,把握即將到來的商業機會。前面這句說話,很多推出大數據方案的廠商都曾經說過,而很多企業想必也了解到大數據的價值;不過要企業部署大數據相關方案並非易事,除了大數據方案普遍昂貴之外,儲存架構是否足以應付數據增長速度、存儲媒介的效能是否能提供流暢的速度以應付分析方案的要求等,都是企業立即需要面對的問題。

 

其實分析方案的速度與基建的「質素」有絕對的關係,所以儘管廠商聲稱其方案提供極高速度也好,都要基建的配合才可。今天 Splunk 亦推出聲稱擁有極高速的大數據分析方案,名為 Splunk Analytics for Hadoop beta 版。Hunk(目前為 beta 版) 為 Splunk 軟體產品,具備 Hadoop 資料探索、分析、圖像化功能,並以 Splunk 的分析技術為基礎。官方稱透過方案將能提升與 Hadoop 資料互動及分析的速度,毋需設計程式、斥資整合或被迫搬移資料。

無需程式設計或整合

坊間針對大數據的分析方案,很多時都需要針對數據進行相應的設定及調整,這個過程往往需花上一些時間;但今次介紹的 Splunk 則可大大省去這些動作。首先它本身提供虛擬索引功能,這種虛擬索引技術可讓用戶使用所有 Splunk 技術,包括運用 Splunk Search Processing Language、互動式探索、分析與圖像化資料,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可不受儲存位置限制,而是如同存放在 Splunk 索引之中。Hunk 即是以此基礎技術為根本的方案。

而 Hunk 本身在設計上已支援用於互動式探索大型多元資料庫,用戶可在無需事先瞭解資料內容的情況下直接將 Hunk 設定於 Hadoop 群集;配合上方案提供的深層分析,讓你可實時從龐大資料中進行搜索及分析;另外,為解決可能發生的種種異常情況,方案亦同時提供自動偵測功能,此功能主要能偵測各項模式與異常狀態,也可能從資料中發掘趨勢,並找出值得注意的規則及模式。

除了擁有強大的搜索功能外,其分析後所產生的報表亦符合「容易明白」的原則,使用者將能夠製作精緻圖表,讓資料更具意義,並可分享予手提電腦、平板,或是其他行動裝置的用戶,讓管理層亦可直接查看結果,減輕 IT 部門的工作量;同時企業亦可因本身使用的習慣而自定報表,包括能將各種圖表結合一起、觀點與數據的設定等等;更甚者亦可針對不同人員製作控制頁面,最終用戶只需透過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其他行動裝置即可瀏覽與編輯,實行將複雜的大數據分析工作變得更為簡單。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Facebook 漏洞災難、600 萬資料公開任睇

June 26th, 2013 No comments

Facebook 漏洞災難、600 萬資料公開任睇

無論是商用還是私人用途,Facebook 已經成為我們每天必定會瀏覽的社交網絡;而經常使用 Facebook 亦開始令商業用戶、個人用戶進一步將私密資料放到 Facebook 帳戶之中,因此一旦 Facebook 被發現出了問題,都會引起很大迴響。

我們相信 Facebook 本身亦明白到其平台安全的重要性,這點由她們招聘安全專家推斷得到,不過並非所有漏洞都能由 Facebook 安全專家第一時間發現得到,就好像今天公佈的漏洞,便是由第三方的專家透過White Hat 計劃向 Facebook 提交漏洞資訊所得。

今次 Facebook 於網站中主動公佈有關漏洞,並稱該漏洞已令 600 萬 Facebook 帳戶資料外洩,情況非常嚴重。有關漏洞容許用戶透過 Download Your Information (DYI) 工具下載不同 Facebook 朋友的用戶資料,同時更可將「朋友的朋友」資料一併下載回來,所有資訊可謂一目了然。

Facebook 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首先當用戶分享了其聯絡人清單後,Facebook 系統便會自動從資料庫之中找出與用戶手機中的聯絡人清單擁有相同聯絡資訊特徵的 Facebook 帳戶,然後再向用戶發出「朋友建議」,讓大家能在 Facebook 中更容易找到與自己最有關連性的親朋好友。

為了要達到上述功能,Facebook 系統會不經意的將這些帳戶聯絡資訊分派到不同的 Facebook 帳戶之中,藉以提升聯絡資訊準確性。舉個例子,例如 Facebook 帳戶之中本身並沒有填上聯絡電話,但假如你其中一位朋友在建立 Facebook 帳戶時容許 Facebook 存取其手機之中的聯絡資料時,Facebook 便會自動為不同的 Facebook 帳戶「完善」其 Faceook 聯絡資訊,這些資訊雖然並不會直接顯示於網站之中,但卻可透過進階用戶常用的 Download Your Information (DYI) 工具一次抓取出來,令用戶的私隱資訊全外洩。有關工具現時已被 Facebook 暫時停用,Facebook 指將會在修正有關漏洞後才再次推出相關工具。

至於被洩漏的資料可多了,除了有上述提到的電話號碼之外,用戶的私人電郵亦在洩漏之列。幸好 Facebook 強調透過 DYI 工具下載用戶資料的次數不多,而且幾乎肯定資料並非由廣告商或黑客所下載的,至於如何確定 Facebook 則沒有提及。最後 Facebook 稱仍未收到任何用戶投訴,但仍為事件感到抱歉。她們指將進一步更強安全工作,並盡能力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假如你的帳戶在資料外洩帳戶名單之中,Facebook 將會於日內發電郵通知並作進一步的跟進工作。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