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chive for the ‘市場快訊’ Category

傳統企業尋出路:互聯網轉型的迷思

November 3rd, 2014 No comments

1. 三大互聯網經濟

(1)用戶為中心 ── 互聯網經濟,是一個用戶中心的經濟。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用戶主權的時代。為什麼這樣說?舉個例子,以前我們是根據什麼來購買產品?廠商通過壟斷生產和大多數廣告來控制消費者的心理,消費者是被動接受,我們把這個叫做廠商霸權。現在我們怎樣購買?在淘寶上,最主要看的指標是用戶評論,4.5分以下的都不會考慮。用戶評論就是口碑,我們的信任基礎是用戶。廠商必須要給用戶一個真正的價值和不同的體驗,用戶才可能給你一個好評,所以說,這是一個用戶主權的時代。

(2)資料為主 ── 互聯網公司,本質都是資料公司。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與其說Yahoo是互聯網公司,不如說它是一間互聯網廣告公司;與其說Amazon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如說它是一間互聯網零售公司。這些企業的產品或者業務流程最先被資料化,所以它們成為了第一批的互聯網公司。資料化之後,很多決策都可以基於在資料上。Amazon遜這樣的電子平台上,每個人看到的頁面都不一樣,在什麼位置給什麼用戶推薦什麼商品,都是資料告訴我們的。

(3)生態環境 ── 基本上商業行為都分為:企業與企業的交流、用戶與用戶還是企業與用戶。但互聯網是另一種景況,使得這種交流變得多元化,舉個例子,大多數的手機廠商和用戶的連繫是不同的,產品生產出來通過不同的銷售方法售賣到用戶手裡,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連接是很少的。而小米做的手機,從一開始的產品研發,就讓使用者參與進來,到後來的產品銷售和品牌傳播,都用了大量粉絲的參與,小米手機三分之一的功能是用戶提出來的。但是小米也沒有給這些用戶發資金,但他們都是利益相關者,這就打破了傳統的模式,使用者和小米就構成了一種新形群體生態。

2. 互聯網思想三大核心

什麼是互聯網?到底是否存在互聯網

這個話題我應該不用再講了,我是互聯網的使用者。互聯網絕對不僅僅是做好產品、提升經濟這麼簡單,互聯網將對我們傳統的商業概念結構進行一次重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互聯網只是對這個時代的一些特徵的定義。不要糾結在詞彙或者概念本身,要關注其帶來的深刻影響。

總結為三點:

第一,用戶思

用戶思互聯網的第一核心,這個已經是事實。其他思都是用戶思維在價值上的不同層面展現。正所謂體驗至上、免費策略也都是想實踐用戶思

第二,數據思

用資料驅動商業決策,是互聯網企業典型的特徵。從互聯網搬到 IOT(萬物互聯),都是逐漸資料化的過程。萬物互聯的本質是萬物數據化。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最後都變成了資料。資料思維是另外一個關鍵。

第三,生態思

企業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不再是產品售賣型的交易關係,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係也不再那麼明顯;老闆與員工之間的關係也不再是簡單的雇傭關係,而變成了合夥關係,大家是利益共同者,自己組織也將成為非常重要一種組織模式。

3. 三個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

互聯網時代的典型特徵,或者說互聯網思維,不是互聯網時代的新鮮事物,而是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導致了這些思考方式得以明顯出現。我認同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傳統企業也好、互聯網企業也罷,都是時代的企業。企業只有不斷變化、自我進化,才可能獲得持續成功。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這是我在做諮詢、做培訓一直以來的觀點。互聯網的改造是系統的改造,不可能一日完成,轉型必須要在正確的邏輯下發展。

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在哪裡?總結三個方面:

(1)商業民主化。 以使用者為中心,重新思考商業模式和產品。從經營產品到使用者,我們的用戶到底是誰?我們滿足了什麼需求、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們是否給用戶打造了極致的體驗?商業模式、銷售模式是不是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不論是B2B企業還是B2C企業必須重新審視用戶的價值,重新審視產品規劃、產品推廣、營運管理等各方面是不是以用戶為中心。

(2)營運數據化。O2O的本質就是商業資料化。線上線下的打通和融合,本質就是資料流程的打通。如果僅僅把O2O理解成線上到離線,未免太淺薄了。當商業世界資料化的時候,一切的營運都是基於資料。傳統企業要審視一下自己的資料化程度如何?產品是否能夠資料化?使用者行為是否能夠資料化?供應鏈是否能夠資料化?企業經營行為是否能夠資料化?網上商店和日常銷售不是對立,僅僅是資料分流的路徑不同而已。

(3)公司群體化。未來的公司管理會很模糊,企業內外管理很難界定。原來的公司管理,基本上都是內部行為,管理我們的員工。未來的公司,既包括公司內部資源,同時也包括公司外部資源。如何組織各種利益相關關係?都是傳統企業需要思考的。Boundaryless、Self-organizing Theory是群體化三個基本特徵。未來的企業並不是不需要管理,而是不需要工業時代的管理,需要的是互聯網時代的管理,如何啟動每個公司,如何給公司成長,是很關鍵的題目。

在“道”的層面確立這三大基礎原則,才能更好地面對。產品創新、經營都不是大問題。另外,在這三個基礎原則裡,對於很多傳統企業而言,最難是令公司變革。能不能找到合適的人?能不能給這些人以合適的激勵方式和企業文化?這一點需要極大的智慧和魄力。

4. 互聯網重新定義商業世界

19世紀,伴隨工業革命,歐美崛起,逐漸成為世界經濟中心,西方管理學也逐漸興盛,成為全球商學發源地。21世紀,互聯網革命,剛剛發起,新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商業變化,讓整個世界都措手不及。互聯網動力系統必然會引發一場類似“文藝復興” 的新商業文明,這需要一套系統來指引!這是的新機遇。在新商業文明的框架裡,雖然商業本質不變,但是商業秩序和商務邏輯將會重新架構,能夠指引大量的傳統企業順利完成轉型升級、進化的機構,將會出現。當互聯網重新定義商業世界,需要有人來重新定義商業學!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究竟大型 IT 廠商可否只用綠色電力?

October 31st, 2014 No comments

以前筆者聽說過「做 IT 學人講環保是白痴」,請恕我不太認同。今天 Acer 便話你知原來如 Acer 般巨型的 IT 公司亦可只使用綠色電力。Acer 指出其美國分公司已於今年 9 月起參與美國環保署的綠色能源夥伴計畫 (Green Power Partner)並採用其認可之再生能源憑證,因而令 Acer 在全美境內所使用的電力,100% 來自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而 Acer 一直關注環保。根據美國環保署統計,在全美營運的科技及電訊業者中,Acer 名列前 30 大再生能源用戶之一,如此巨型的跨國大企業,竟如此著重環保的確少有,因此值得我們花一篇幅報導以示支持。

Acer 是台灣企業中少數公開承諾設定絕對減碳目標的公司,其目標是於 2015 年底前減碳 30%,2020 年底前減碳 60%,其比較基準為 2009 年。企業達成減碳目標,不僅有助於減緩全球暖化,也是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的一環。

一直以來 Acer 專注於品牌行銷,業務範圍涵蓋全球,營運據點多為辦公室與維修、客服中心等,相較製造業集中化工廠,減碳難度更高,但 Acer 仍堅持由提升企業營運場所的能源效率做起,如投資空調與照明設備等設施,相比 2009 年已減少近百萬度用電。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投資於改善設施能源效率,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做法,Acer 仍將持續以全球營運的角度,評估導入再生能源與碳權等其他方案,以達成 2020 年目標。自 2011 年起,Acer 位於德國與意大利、瑞士等的營運據點,就已開始使用綠色電力,加上台灣渴望會館與資料中心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以及此次美國境內的採用再生能源,預計至 2014 年底,Acer 全球使用綠色電力比例將超過 30%,厲害!

此外,Acer 也是台灣企業中唯一參與國際碳揭露供應鏈專案(CDP Supply Chain Program)的公司,其成員包括國際知名企業如 Microsoft、Walmart 與 Vodafone 等,共同發揮品牌平台影響力,並提供教育訓練,設定供應商節能減碳目標,進而發揮效益,更透過產品創新等,降低產品生命週期中的整體碳排放。

Acer 在推動環保與企業永續經營的領域中,持續汲汲營營的努力,在 2013 年獲得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頒發之氣候領袖首獎(非製造業組),更於今年 9 月入選道瓊永續新興市場指數與 MSCI 永續指數等多項肯定。

做環保需要作額外投資,所以很多大廠商說「有錢便環保」並非完全正確,正確一點說應該是「有錢之外,亦要有心才可」,你看很多大企業只談金錢,卻從不說環保,這與企業領導人的態度有很大關連的,從中亦可讓各位熱愛環保人士看到這些巨型企業對環保的真正想法。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雲儲存與虛擬陣列是大勢所趨

October 29th, 2014 No comments

物理儲存陣列產品一直在持續萎縮,這一點在儲存業界已不是甚麼秘密,就好像現時手提電腦處於弱勢一樣,基本上是不容置疑的。作為價格更低並且具有同等功能的替代品,廉價的雲儲存和儲存虛擬陣列正在成本優勢等各種因素下迅速崛起。看來,我們是時候問問自己,是否再需要為企業應用配備專用的陣列。

在未來,我們應該利用應用程式作為下一套儲存陣列的首選,而非再採用硬件方式;同時亦是時候放棄物理儲存陣列了。

目前的陣列產品主要供應給 x86 系統,但其銷售形式多年以來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一直作為非彈性資源存在。此外,陣列的吸引力還主要在價格方面,但隨著雲服務與各類儲存池機制的出現及普及化、前者的優勢正迅速失去。

因此現在是時候正視陣列產品在成本與靈活性方面的局限了;如今我們應該轉換一下想法、並將虛擬陣列作為未來儲存方案選購時的考慮重點;而且以閃存 SSD 為代表的商用硬件組件在價格上也往往要比企業級儲存供應商提供的儲存媒介更便宜。

之所以會在這裡提到閃存,是因為眾多陣列供應商開始越來越多採用閃存機制對產品的 I/O 能力加以優化,而這一趨勢正將更多固態儲存設備引入數據中心環境。如果連工程技術因素都不再產生影響,那麼轉投虛擬儲存機制的可謂十分合時。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Categories: 市場快訊 Tags:

三大妙招:教您判斷選擇合適的ERP!

October 27th, 2014 No comments

IT 部門選擇ERP是企業決心實施ERP前一個最重要的步驟,只有選對了和選中了才能更有效地管理企業,不然就會適得其反。但是面對市場上林林總總的ERP廠商和各類系統軟件,企業就會無從下手,不知該如何選擇。

1. 實用嗎?

何謂實用?實用就是方便、不易出錯、查詢速度快。那種要訓練後還不能操作的軟件就說不上實用,因為簡單的東西就是容易學,軟件操作更簡單。而查詢方面,就最好不用使用者記什麼,隨便就可以看到關鍵字。

2. 靈活嗎?

說到靈活性,有人是不會贊同的,以為靈活性是不嚴肅,但客戶的需求必須靠靈活性來變化,舉個例子,任何一個企業的資金政策都是隨營業情況而變的,也可能因公司機構改變而改變,那麼工資的計算方法就自然會變了,是不是要設死在軟件裡?當然不是,其實ERP中的計算關係,傳遞關係是很複雜,如果是一一寫在程式裡,客戶要改變時找軟件公司改程式,這樣的軟件就缺乏靈活性,實施時會面對客戶層出不窮的新需求而再進行設定。

所以當你選擇做技術評估時,一定要記得問:軟件支援運算公式的設置嗎?如果是,請要求設置,看你出的計算公式運算的結果對不對。如果不能設,就可以判定此軟件不具有靈活性,實施失敗的可能性會升高很多,因為你的需要沒有被滿足,而如果這是關鍵的需求,那麼就嚴重了,嘗試選擇另一 ERP 廠商吧。

3. 可擴展嗎?

一個ERP軟件應該是可擴展的,為什麼?因為客戶需要的是擴展,例如ERP中有這個報表,但我還想要另外一種ERP中沒有的報表,怎麼辦?又要找開發商進行開發?如果這樣,就沒有擴展性,支援不了客戶潛在的需求和未來的發展。有擴展性的ERP軟件是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擴充單據、報表的,並且能即時建立與原來資料的關係。

所以當你選擇做技術評估時,一定要記得問:你們的軟件可以自己建新表,接入到已有的業務流程中了嗎?如果是,就要他做做看,ERP實行時這種事是經常有的,你的企業也不會例外,如果不是,實施失敗的可能性又會升高很多,因為你的需要沒有被滿足,而如果這是關鍵的需求,那麼就嚴重了,同樣嘗試選擇另一 ERP 廠商吧。

一個實用的、有靈活性的、可擴展的ERP軟體是實施成功的技術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談別的功能吧,否則失望就是回報,無論你付出多大努力。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從 BYOD 到 BYOA:企業應如何管理未經授權的應用下載?

October 26th, 2014 No comments

如今席捲整個 IT 市場的各種趨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由於流動化和雲端運算興起,用戶能夠即時使用各種先進的工具和服務,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員工可以下載並使用各種通訊軟件、加強溝通,同時還可提高生產力。

BYOD策略從用户使用層面的使用習慣引申而來,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而由它衍生出來的各種相對應的方案亦開始影響 IT。例如,市場研究公司 IDC 的一份報告便稱,今年第一季度,無線網絡市場增長幅度超過 10%。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企業能全力部署無線網絡來支援流動設備。同時由於需要保證用戶的智能手機下載了的應用程式都能在 IT 的監控之下,因而亦令相關方案的銷售量大大提升。

風險管理是關鍵

從理論上來看,BYOD 的優勢有很多,但是對於 IT 來說也可能是一場噩夢。正如現今趨勢會把自助服務和自主權放手給用戶,再加上 BYOA (Bring Your Own Apps),它減弱了 IT 部門的控制權,而在過去,IT 部門是完全控制桌面電腦內的任何應用程式的。

用戶未經IT部門的批準而下載的應用程式一定會導致安全性漏洞和不穩定嗎?

這些應用程式一定會影響使用者的手機性能並增加實際成本嗎?

在很多情況下,IT 員工並不知道用戶下載了哪些應用程式,那麼 IT 部門如何準確監控呢?

大多數企業都承認,在他們的環境中確實存在一些由使用者自行下載的應用程式,而這些程式亦不受 IT 部門管理。當然,很多應用程式對增加員工工作效率來說的確有幫助,但是缺乏透明度便為企業 IT 環境的安全和穩定性帶來了很多技術問題。使用這些應用程式還可能分散了使用者的注意力,最終影響他們的生產力。

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如果是由 BYOA 主導IT 部門對環境中發生的很多活動都不清楚。由 Edge Strategies 與 LogMeIn 贊助的一項調查便顯示,IT 部門明顯低估了企業中運行而不受管理和未授權的應用程式所產生的影響。

結果很出人意料:IT部門估計企業中平均有2.8個未授權的使用者下載應用程式,實際情況卻相差甚遠。LogMeln 表示,事實上,企業中至少有 28 個這種應用程式。

策略助企業監控使用者下載的應用程式

幸運的是,有很多種發現和管理工具可以幫助IT管理員處理業務中運行的應用程式,這樣便能更好地進行管理。這些工具雖然非常重要,然而一個合適的策略亦不可或缺,定立出一個清晰的策略,對於企業內部的應用程式合規性。這個簡單的步驟可以避免產生很多問題,包括援解員工對公司監管手法的不滿。

除了一個精心設計的策略,IT 部門亦需要有效控制應用程式使用和處理的許可管理。很多廠商都可以協助客户確定其環境中正在運行著哪些應用程式,並以一個統一的方式著手管理使用者下載的應用程式及其下載過程,以及公司團體授權的軟件。

這些應用程式通常使用Active Directory來同步現有的策略和實際活動的使用者設定檔。同步過程有兩個重要的功能。第一,它可以幫助IT成功執行策略,使用戶可以連接企業資源。第二,它可以簡化授權管理。

最終,IT 需要一套標準和清晰策略來管理應用程式。只有確定了該策略以後,企業才可以利用各種資源來實現有效的 BYOA 目標。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Categories: 市場快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