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透過私人訊息與家人或朋友聯繫,而愈來愈多企業亦開始以私人訊息來和客戶溝通;根據官方數據,現時每月有超過 10 億人會到 Facebook 專頁發掘商業資訊,而為了令專頁管理者更易於與客户進行互動,Facebook 一直以來都進行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動作,例如是加入更多 Call-to-action 的選項,而今天 Facebook 更針對專頁推出新的通訊功能,從而讓企業透過私人訊息和大眾聯繫。
在廣告上新增「傳送訊息至專頁」功能
這個新的行動呼籲按鈕讓受眾可以主動與企業專頁展開私人對話,透過在動態消息上的廣告內容吸引用戶與他們展開對話。當有人發訊息給企業專頁後,該公司便可以回應及跟進。專頁管理員現在可以開始使用「傳送訊息至專頁」功能,只需於建立新廣告時,在「行動呼籲按鈕」選項中選擇「傳送訊息至專頁」即可。
利用訊息私下回應評論
以往,專頁管理員只能夠以客人聯絡他們的相同方法作出回應,即透過評論或私人訊息。但是接下來的數星期,專頁管理員將可以私人訊息回應評論,這除了可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回應個別客人的查詢外,亦可令對話過程更具私隱。
幫助人們辨認出迅速回覆的專頁
當人們考慮透過訊息與企業接觸時,現在有工具可以讓他們分辨出哪些專頁回覆得比較快。當專頁回覆達 9 成以上的訊息,而回覆時間的中位數在 5分鐘之內的話,將會獲得一個「回覆迅速」的徽章在檔案上。
管理訊息的新工具
為了協助專頁管理員更快回覆專頁上的訊息,他們現在可以選擇建立或儲存一些常見問題的答案。專頁管理員只要在流動裝置上輕輕一按就可以發送已儲存的回覆,令過程更加簡易快捷。專頁管理員也可以選擇編輯已儲存的回覆之後再發送給客人。
Categories: 市場快訊 Tags: Call-to-action, Facebook, facebook fan page, Facebook 功能, FACEBOOK 專頁, facebook 專頁 宣傳, facebook 專頁 教學, facebook 專頁 讚好, facebook 專頁 通知, FAN PAGE, 傳送訊息至專頁, 專頁
提起網上影片我們幾乎第一個想起YouTube,之後是土豆、優酷等,但誰可以即刻想到Facebook?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太注重Facebook的影片功能,然而社交媒體分析公司Socialbakers宣佈,在Facebook發佈的影片已經正式超越YouTube,而且越來越多Facebook專頁選擇用Facebook發佈影片而非YouTube。
這個結論是分析了180,000 條影片及20,000 Facebook專頁而得,早在10月時Socialbakers已經預測了FB影片數目正追上YouTube。由於影片比普通廣告宣傳更易抓住消費者的注意,成效明顯,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甚少談及的推廣領域。
YouTube? Facebook? 兩者各有優勢
首先是接觸面,社交網絡有著易於分享的重要功能,能讓訊息一傳十達到病毒式抗散,這爆發性傳播是YouTube仍然未及的。雖然YouTube有Google+這樣的平台,但似乎欠缺用戶支持是敗因。若論時間性,我們都知Facebook的動態消息排列次序,只會顯示較近期的更新,所以宣傳效果維持時間短,除非你不斷重貼同一內容的影片,否則YouTube的觀看人數長時間會比Facebook的多,因為其搜尋功能令影片在多個月甚至多年後,仍然容易被目標受眾看到。
自從Facebook出現了自動播放功能,這對影片的觀看率極有幫助,自此以後企業用戶的專頁以Facebook原生影片播放功能多於轉貼YouTube的連結。例如11月時候外國時裝公司Kate Spade的一段2:30影片,在fb短時間內收看人次達到180萬,遠比同一段影片在YouTube只有15萬為多。
現代市場推廣學講求更準確讓目標客戶收看,而非盲目的數字遊戲,這點Facebook及YouTube均有接近果效。但要注意若只在只一渠道宣傳,效果只會一般,由於YouTube在許多數據上仍然領先Facebook,包括其他網頁、社交網絡均可轉載、播放影片,其影響力仍然非常可觀,其總收看人次兩年前已有40億,而Facebook至今才只有10億而已。
未來媒體將會佔據網絡絕大部份的數據流量,企業要掌握用戶習慣在不同平台作出最恰當的部署。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BYOD 大家聽得多,但 BYOID 呢?可能大家這刻才第一次聽到。「自攜身份」(BYOID – Bring Your Own Identity)是一種能簡化網站/應用建立新帳戶的程序,例如大家用戶/聽過的 Facebook、Google+、OpenID、OpenID Connect、XACML 又或者 SAML 等,而這些能將多個帳戶作綜合登入的過程我們暫可稱之為 BYOID。
為什麼 BYOID?
隨著不同產品均雲端化,這亦代表了用戶需同時擁有多個登入帳戶;不過由於不同系統對帳戶的登入設定均大不同,例如部份只容許以 Email 作登入名稱,部份則需要輸入帳戶 ID,對於用戶來說要清楚記下十數組這些登入資訊,其實都頗為不便;而通過 BYOID 概念,用戶只需一個登入帳戶便可登入不同的雲端服務,大大簡化傳統登入方式所帶來的麻煩;而這在雲端化趨勢下,亦定必會成為未來的一種全新登入模式。
BYOID 主要能簡化存取過程,例如最明顯的就是可簡化在每個網站建立新賬戶的程序,從而大大降低用戶因抗拒註冊的冗贅過程而放棄購物。
根據一份由 Ponemon 研究所與 CA Technologies 發佈的「The Identity Imperative for the Open Enterprise 2014」報告便顯示,商業及 IT 部門均認識到「自攜身份」(BYOID – Bring Your Own Identity)的價值。即使用社交網絡或數碼身份登入應用程式。受訪者亦同意,要更廣泛採用 BYOID,就要加強安全性。
當前情況
使用社交網絡身份部署 BYOID 剛剛起步,但市場興趣濃厚,尤其是流動及網絡客戶群。市場對 BYOID 及使用 Facebook、LinkedIn 或雅虎等社交身份興致勃勃,全球有 50% 的 IT 用戶及 63% 的商業用戶表示有興趣採用,而在亞太及日本地區,感興趣的商業用戶則高達 67%。透過網絡及流動設備處理業務的客戶,被認為是使用數碼身份的首要目標用戶群,高於新員工、僱員、承判商及退休人員等其他人群。
網絡身份有價?!
如今,身份被視作一項對增長有貢獻的資產和安全组成部分。IT 和商業用戶均贊成在其機構內部採用 BYOID 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實現更堅穩的身份認證以及提高用戶身份的可信度,(分別達到 69% 和 65%),尤其是在亞太及日本地區,有 79% 的商業用戶均認同此原因。但全球範圍內的商業用戶則認為,詳細了解用戶才是最大的好處(89%)。這表明市場對身份的看法正在轉變。身份如今不再簡單地被視作用於保護數據的元素,而是被視作一項具價值的資產,這項數據可提升邊際收益及留住顧客。
BYOID 保安問題「未解決」
其實 BYOID 例如現今的 Google+ 又或者是 Facebook Login、OpenID 等等,都已是 BYOID 的例子;然而將所有登入資料集中於單一帳戶登入,資安人員最為反對,事關電視,甚至是保安專家均教導我們不要於多個網上服務使用相同登入資訊,所以採用 BYOID,這群專家會十分反對(筆者倒想看看日後此技術流行後,這些專家會如何改口風~~)。姑勿論如何,保安往往是大家最關心的,而在報告之中,亦指出額外保安開發可擴大市場採用 BYOID。
大部分 IT 和商業用戶表示「身份驗證流程」有助提高 BYOID 的採納程度(分別為 72% 和 70%)。IT 和商業用戶均認為,安裝欺詐風險引擎,是三大提高 BYOID 採納程度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亞太及日本地區,商業用戶認為簡化用戶註冊最有幫助(80%)。有趣的是,全球僅 27% 的商業用戶認為,身份提供者的正式認證十分重要或關鍵,而 59% 的 IT 用戶認為正式認證十分重要或關鍵。
對身份提供商的認識
調查對象偏愛的身份提供者,會隨使用情況及地區而有所差異。當被問及何種社交身份最讓機構感興趣時,IT 用戶將 Paypal 列為所有地區內的首選。商業用戶的回答則是 Amazon,擊敗 Paypal 和微軟。當調查對象被問及作為消費者更喜歡何種社群身份時,全球 IT 用戶和商業用戶心目中以谷歌(Google)佔先,但在亞太及日本地區,商業用戶則認為 Facebook 是首選。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Categories: 市場快訊 Tags: BRING YOUR OWN IDENTITY, BYOD, BYOID, CA TECHNOLOGIES, Facebook, FACEBOOK 單一登入, GOOGLE+, OPENID, OPENID CONNECT, SAML, SINGLE LOGIN, SINGLE SIGN ON, SSO, SSO 單一登入, XACML, 單一登入, 單一登入系統, 自攜身份
無論是商用還是私人用途,Facebook 已經成為我們每天必定會瀏覽的社交網絡;而經常使用 Facebook 亦開始令商業用戶、個人用戶進一步將私密資料放到 Facebook 帳戶之中,因此一旦 Facebook 被發現出了問題,都會引起很大迴響。
我們相信 Facebook 本身亦明白到其平台安全的重要性,這點由她們招聘安全專家推斷得到,不過並非所有漏洞都能由 Facebook 安全專家第一時間發現得到,就好像今天公佈的漏洞,便是由第三方的專家透過White Hat 計劃向 Facebook 提交漏洞資訊所得。
今次 Facebook 於網站中主動公佈有關漏洞,並稱該漏洞已令 600 萬 Facebook 帳戶資料外洩,情況非常嚴重。有關漏洞容許用戶透過 Download Your Information (DYI) 工具下載不同 Facebook 朋友的用戶資料,同時更可將「朋友的朋友」資料一併下載回來,所有資訊可謂一目了然。
Facebook 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首先當用戶分享了其聯絡人清單後,Facebook 系統便會自動從資料庫之中找出與用戶手機中的聯絡人清單擁有相同聯絡資訊特徵的 Facebook 帳戶,然後再向用戶發出「朋友建議」,讓大家能在 Facebook 中更容易找到與自己最有關連性的親朋好友。
為了要達到上述功能,Facebook 系統會不經意的將這些帳戶聯絡資訊分派到不同的 Facebook 帳戶之中,藉以提升聯絡資訊準確性。舉個例子,例如 Facebook 帳戶之中本身並沒有填上聯絡電話,但假如你其中一位朋友在建立 Facebook 帳戶時容許 Facebook 存取其手機之中的聯絡資料時,Facebook 便會自動為不同的 Facebook 帳戶「完善」其 Faceook 聯絡資訊,這些資訊雖然並不會直接顯示於網站之中,但卻可透過進階用戶常用的 Download Your Information (DYI) 工具一次抓取出來,令用戶的私隱資訊全外洩。有關工具現時已被 Facebook 暫時停用,Facebook 指將會在修正有關漏洞後才再次推出相關工具。
至於被洩漏的資料可多了,除了有上述提到的電話號碼之外,用戶的私人電郵亦在洩漏之列。幸好 Facebook 強調透過 DYI 工具下載用戶資料的次數不多,而且幾乎肯定資料並非由廣告商或黑客所下載的,至於如何確定 Facebook 則沒有提及。最後 Facebook 稱仍未收到任何用戶投訴,但仍為事件感到抱歉。她們指將進一步更強安全工作,並盡能力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假如你的帳戶在資料外洩帳戶名單之中,Facebook 將會於日內發電郵通知並作進一步的跟進工作。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Categories: 市場快訊 Tags: ANONYMOUS 攻擊 FACEBOOK, DOWNLOAD YOUR INFORMATION, DYI 工具, Facebook, FACEBOOK BUG, FACEBOOK BUG HACK, FACEBOOK 安全, FACEBOOK 安全性, FACEBOOK 安全警告, FACEBOOK 帳戶, FACEBOOK 攻擊, FACEBOOK 漏洞, FACEBOOK 私隱, FACEBOOK 資料保密, FACEBOOK 資料外洩, FACEBOOK 隱私 漏洞, WHITE HAT, 社交網絡, 私隱資訊, 資料外洩
黑客透過製造虛假頁面收集用戶個人資料並非新鮮事,但在各家安全廠商、專家的提示下我們仍經常聽到有用戶「中招」的消息,這代表用戶使用網上服務時的警覺性仍不足。
剛剛安全廠商趨勢科技便發現一個內含木馬程式 TSPY_MINOCDO.A 的執行檔,只要電腦或其他裝置一經感染,用戶在登錄Facebook 時就會被導向一個聲稱是 Facebook 安全檢查功能的網頁,要求用戶提供信用卡號碼以及個人資料,令用戶蒙受不必要的金錢損失。專家提醒公眾,一般社交網站不會要求用戶提供信用卡等資訊作為審核依據,請大眾戒備此類網站,以免成為人肉提款機。
Facebook 是現時最流行的社交網路平台,所以黑客絞盡腦汁通過此平台運用釣魚引誘用戶。這個內含木馬程式 TSPY_MINOCDO.A 的執行檔,可將用戶導入 Facebook 偽網頁,並以讓用戶「透過安全檢查來保護你的 Facebook,免受垃圾訊息困擾」來要求用戶提供詳盡的個人資訊,其中包括信用卡號碼等金融資料,從而達成詐騙金錢的目的。
針對社交平台的攻擊一般會利用偽造的連結,這次攻擊相信是透過網絡釣魚方式,運用執行檔來散佈木馬,並在用戶系統啟動時執行,只要使用受感染裝置登錄 Facebook,所有用戶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