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Posts Tagged ‘大數據’

只談趨勢不懂技術:IT 主管「真的」明白甚麼是資訊科技嗎?

December 8th, 2014 No comments

我們人人都知道,資訊科技對於推動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幫助,然而在香港即便有資訊科技的協助,管理層的傳統觀念實在太強,因此結論是採用資訊科技,但仍無法得享大部份由資訊科技所來的種種效益,最終浪費了金錢及時間。

筆者便曾經見過很多「奇案」,例如採用 e-commerce 方案但以銀行轉帳方式收錢,放棄 Payment Gateway… 採用 ERP 系統但竟額外聘請人手以傳統方式作紀錄備案… 採用雲端備份,但又再以 NAS 進行第三重備份….這就是採用資訊科技,但又不信任資訊科技的例子,而這一切恐怕只有在香港才找到…

所以當筆者收到一份由HDS發表的 2015 年亞太區商業及科技趨勢預測時,內心其實十分認同趨勢預測所提及的種種,例如當中提出業務營運將與資訊科技更加環環緊扣,並指出我們正身處在「業務定義 IT」的時代,因此目前 IT 必須借助由流動設備、雲端服務、社交網絡和大數據分析組成的第三平台,方能發揮作用。

問題是,香港企業的主管傳統思維,要完全落實流動設備方案如 BYOD雲端服務公有雲私有雲、社交網絡和大數據分析等,並非你盡力推銷便行;一日老舊的思維不變,加上首席技術總監害怕「與時並進而出現問題時需負上責任等」,最終 CIO 們便只針對基建,如數據中心的基建進行更換、更新,事關改變硬件式基建有明確的前例可緩,出事機會自然低得多。

假如 IT 主管欠缺 IT 技術知識,對新的 IT 方案自然不可能有信心,因為壓根兒沒有相關技術概念,試問又如何培養出「信心」來?所以要推動香港 IT 方面的發展,首要做的就是必須確保 IT 管理層須具有一定的 IT 技術背景,而不再是只懂大談趨勢,否則在不久的將來,香港就真正窮得只有「炒金、炒銀、炒樓、炒股票」,加上香港沒有天然資源,更沒有技術,成為內地三線城市,指日可待。

報告又提到「隨著新興市場繼續萌發,消費者服務需求不斷改變,守舊的企業會日漸衰落。能贏取未來市場的企業,必定是那些在當下便已積極變革的公司。」這的確值得大家深思。

除了上述筆者見解,筆者亦借此與大家分享 HDS 提出的五大趨勢:

1. 智能城市將促進對物聯網的投資

多個亞太區國家的政府,包括日本,印度,中國,斯里蘭卡和南韓,都積極倡導智能城市的建立,以解決各都市問題、能源控制和資源消耗,進而為未來發展作好準備。這些大規模的計畫將大大推動智能社會基建解決方案的發展,加速先進數據分析,物聯網,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互動。

智能城市所要求的運算、網絡、儲存基建及軟件架構規模都是史無前例的,亦只有這些優化的技術方能滿足各種各樣瞬息萬變、與日俱增的數據需求。

2. 各行各業將顯著推行大數據計畫以獲取壓倒性優勢

對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來說,大數據逐漸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致勝工具。例如銀行和金融機構紛紛深入分析內部數據以衡量客戶借貸風險;又或憑藉剖釋消費行為監測市場動向,並找出交叉銷售或向上銷售的商機。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簡稱 EIU) 撰寫的研究報告《CIO 的未來:晉升途徑在哪裏﹖》 (The Future for CIOs: Which Way Is Up?) 指出,有 10% 的亞太區企業在過去的 12 個月內已經投資於數據分析,並預料 2015 年的投資數額將增加到 12%。

新一代的大數據解決方案不僅需要基建平台來儲存和管理龐大的數據湖(data lakes),更要可實時分析數據。因此,企業須要把可靈活擴展的基建架構,與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效能及商業營運軟件緊密結合,才能確保大數據解決方案得以迅速成功部署,發揮最佳運作。

3. 混合式雲端將成為企業部署應用程式的首選平台

今天的雲端平台效能漸多,發展日趨成熟,使企業能夠改變其核心應用軟件的運作模式,利用私有雲和公共雲混合所帶來的優勢。那些可以妥善整合私有雲和公共雲,提供完美混合雲體驗的解決方案,不但有助企業更有效控制成本,還可符合私穩與法規要求。

精明的首席技術總監除了開始把企業和關鍵任務應用程式轉移到私有雲中,亦同時嘗試以公共雲處理短暫的內部工作,甚至面向客戶的網上應用。問題是,公共雲端服務很容易導致無節制的事件 (instances) 和費用累積,引發雲端服務失控。

這也引發了一些顧慮,就是企業能否有效追蹤其資源及開銷狀況?混合雲卻能透過簡化公共雲和私有雲之間的聯繫,協助企業更妥善管理和控制雲端服務的應用,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CIO的未來:晉升途徑在哪裏﹖(The Future for CIOs: Which Way Is Up?) 報告顯示,有 10% 的亞太區企業已經投資於雲端運算,但區內各國的企業投資分布並不平均。在過去一年,新加坡有最多的受訪者投資了雲端運算,佔整個亞太區受訪者數目的 20%,但印尼和泰國的受訪者卻沒有任何投資。報告預計到了 2015 年,將有 13% 的亞太區企業會投資雲端運算。

4. 流動設備的爆炸性增長促使科技基建由數據主導

過去五年來,IT 部門和雲端服務供應商一直投資於物件 (object) 儲存技術,以延長數據的保護和保存時間。這種技術主要基於數據驅動儲存,使企業可以進行多租戶管理,擴展元數據以支援其他數據集,並執行數據刪除和壓縮來有效控制成本。

隨著數據在不同雲端模式之間轉移,以上儲存技術亦需適用於數據中心以外範圍。企業務必可以更具智能、更有效遙距存取數據和應用程式,使終端用戶能以智能設備便捷地分享資訊的同時,保障敏感數據的安全。

5. 新數據私隱及保護法規引發企業加大法規相關投資

各亞太市場的政府不斷引進或更新現有的私隱條例。在過去兩年,新加坡、南韓、香港、澳洲和新西蘭等市場都頒布或修訂了私隱法案,增設與數據私穩或機密的相關條例。換言之,企業要面臨更多由多平台多渠道快速散播資訊所帶來的新挑戰。

如今結構性和非結構性數據急劇增長,所以企業須要格外注重客戶資訊的安全。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大數據部署前需考慮的六個重點

December 3rd, 2014 No comments

香港企業採用大數據技術仍在起步,要考慮的事的確很多,但筆者認為廠商經常說得過於複雜,令企業設計大數據架構時存有疑問,例如在建構時選取那種制定方案使用方法及規模,相信是很多決策人希望了解的事,那麼我們嘗試化繁為簡,由淺入深了解部署時的考慮點。

在我們考慮大數據時,注意力放在「大」這個字,但是在建設基礎架構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分散式」的數據處理。事實上,大數據軟件需要處理大量資訊,而且在將資料複製到多個位置時,數據的容量便會倍增。但是,大數據的最重要屬性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將大作業分割成許多小作業的能力,它能夠將一個任務的資源分散到多個位置變為同時處理。在將大規模和分散式架構組合在一起時,我們就能發現大數據網路有一組特殊的需求,下面是需要考慮的六個要素:

1. 不容有失 提升網路彈性

如果有一組分散式資源必須通過互聯網進行協調時,可用性就變得非常重要。萬一網路出現故障,便會出現不連續的計算資源與資料庫崩壞。說白一點,大多數網路工程師的主要關注點是正常執行時間,但是,網路故障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包括設備故障(硬體與軟體)、維護和人為錯誤。我們都知道伺服器故障是避無可避,網路的可用性也很重要,所謂完美的設計其實是不存在。

網路架構師應該設計一些能適應故障的彈性網路,網路的彈性取決於路徑多樣性(資源之間設置多條路徑)和容錯轉移(能夠快速發現問題和轉移到其他路徑上)。除了傳統的平均故障時間間隔(MTBF)方法,大數據網路的設計標準一定要包括這些架構。

2. 解決網路擁塞

大數據應用程式不僅僅是規模大,而且還有突發性的流量「洪峰」。當一個程序啟動後,數據就開始流轉,在高流量時段時擁塞造成的問題可以很嚴重,例如可能引起更多的Queues增加延遲和packet lost。網絡擁塞還可能令請求多次發出,這可能讓本身負載繁重的網路無法承受。因此,網路架構設計時應該盡可能減少擁塞點,要網路具有較高的路徑多樣性,這樣才能容許網路流量分流到大量不同的路徑上。

3. 性能一致要比遲延性更重要

實際上,大多數大數據應用程式對網路延遲並不敏感。如果運算時間以秒計或以分鐘計的話,即使出現較大延遲也是可以接受,例如為幾千ms。然而,大數據應用程式一般具有較高的同步性。這意味著作業是並存執行的,而各個作業之間較大的性能差異可能會引發應用程式故障。除第1至2點提到網路的高效性,空間和時間上也要具有一致的性能。

4. 預留未來的擴展性

大多數大數據叢集實際上並不大,根據Hadoop Wizard的資料,2013年大數據叢集的平均節點數量只有100個。換句話說,即使每一台伺服器配置雙重redundancy,支援整個叢集也只需要4個接入switch (假設是分別有72個10GbE網絡接口的Switch)。

擴展性並不在於現在叢集有多大規模,而是在乎如何平衡地擴展支援未來的部署規模。如果基礎架構設計現在只適合小規模部署,那麼整個架構將如何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而不斷進化?未來何時需要完全重新設計?這個架構是否需要一些近程資料和資料位置資訊?關鍵是擴展性並不在於絕對規模,而是更關注於實現足夠規模解決方案的路徑。

5. 網路分割 關鍵任務先行

網路分割是大數據應用環境的重要條件,形式上,要將大數據的流量與其他網路流量區分開來,這樣應用程式產生的突發流量才不會影響其他關鍵任務網絡負載。除此之外,運行多個作業的多個用戶,以滿足性能、合規性和審計的要求。這些工作要求在一些場合中實現網路負載的邏輯分離,某些場合還要作物理分離。

6. 應用感知力

雖然大數據的概念與Hadoop部署關係密切,但是它已經成為叢集環境的代名詞。根據不同應用程式的特點,環境的需求隨之不同。有一些可能對頻寬要求高,一些則可能對延遲很敏感。總之,一個網路要支援多應用程式和多用戶,它就必須要能夠區分自己的工作負載,並且要能夠正確處理各個工作負載,不僅僅是提供足夠的頻寬。

最後,應用程式體驗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網路擁塞和分割。創建一個滿足所有這些需求的網路需要具備前瞻性,不僅要考慮基礎架構能夠支援的伸縮規模,還要考慮不同類型的應用程式如何共存於同一環境中。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結合大數據之物聯網平台、助企業掌握未來趨勢

October 6th, 2014 No comments

通過採用物聯網方案,企業便可將全球分公司之中的不同設備作綜合管理,從而大大簡化管理過程。以上所指,的確是傳統物聯網方案所能做到的;然而近日有公司便希望突破傳統框框,並首次將大數據加進方案之中。

該平台 TrueVUE 5.2 首先已能將該公司位於全球範圍內安裝的超過 10 億個消防、安防和零售傳感器與裝置結合到一起,以方便集中管理;同時平台亦可以將來自於這些以設施為導向的傳統系統的數據轉化為富有價值的商務智能信息,而這些信息會重點關注在不同的環境下解決現實的世界問題。

這個平台將從已安裝傳感器和裝置的 Tyco 客户之中收集數據,並進行分析,從而為客戶揪出設備裝置之中的訊息內在價值和創造智能服務可能性;除此之外,TrueVUE 5.2 平台能夠收集來自於射頻識別 (RFID)、視頻、EAS 防盜和流量傳感器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轉化成為可以促進行動的分析建議,幫助零售商為其所有運營部門落實趨勢分析,優化庫存管理和提供更佳的購物體驗。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IT 出頭天:IT 部門也有被重視的一日?

September 13th, 2014 No comments

EMC Forum 在上星期完滿結束了,而在會議後有關方面即場訪問了 127 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商界領袖及 IT 管理人員、技術架構師、數據科學家和儲存/基建部門主管,並就 IT 決策者在邁向雲端運算、流動網絡社交媒體海量數據等大趨勢的過程中,對於 IT 部門作為推動業務轉型的角色發表看法。

這些大趨勢帶來的影響,徹底改變了消費者和終端用戶的期望,他們對隨時隨地進行網上互動的需求日益增加,促使 IT 部門策略性的角色越來越顯著。一直以來,IT 部門在管理層眼中均是不能欠缺但卻可有可無,而這種心態往往令企業的 IT 發展落後,因而影響公司的業務發展。

不過上星期 EMC Forum 的調查便揭示,在香港,IT 部門已被視為推動業務增長及加強與客戶聯繫的策略性驅動者,這些趨勢構成的三大主要影響包括改善客戶體驗(39%)、精簡企業職能和提升效率(37%),以及管理關鍵任務業務營運(25%)。隨著更多企業邁向雲端,67% 受訪者認同結合公有和私有雲有助提升高靈活性和安全性。儘管如此,企業必需衝破障礙,方可盡享雲端的所有潛能。

IT 是業務驅動者

– 72% 本地受訪者認為,現時把 IT 視為策略性業務驅動因素的高級管理人員(CXOs)人數是歷來最高。
– 本地企業應用嶄新技術時首選的三大優先業務任務為:豐富用戶體驗(35%)、自動化程序(33%)及實現節流和尋求效率(31%)。
– 74% 受訪者認為軟件定義儲存等自動化程序對促進業務增長最為關鍵。

善用大趨勢(Mega Trends)的優勢

– 88% 本地受訪者期望流動網絡、社交媒體、雲端運算及海量數據等新一代技術能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
– 本地受訪者指出,嶄新技術將對業務各主要的領域構成影響,包括:改善客戶體驗(39%),精簡企業職能和提升效率(37%),以及管理關鍵任務業務營運(25%)。
– 當商業運作逐步遷移到網上,67% 受訪者認為有需要採用結合公共和私有雲的混合雲服務,以提供更高靈活性和安全性。

IT 的未來

– 只有 66% 本地受訪者相信他們具備適當的技能和知識以成功完成優先業務任務。
– 82% 受訪者相信,要擁有足夠的技能以追上 IT 未來一至兩年的創新步伐將會是一項挑戰。
– 儘管 72% 企業視 IT 部門為業務驅動者,大部份企業(50%)卻認為投放於技術的支出並不屬於 IT 部門控制範圍之內,反映 IT 部門仍需要努力爭取決策者的信任。
– 77% 受訪者認為未來 IT 部門將會成為公司內部的服務供應商,提供平台即服務、公共雲和私有雲服務。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企業需重塑數碼策略以應對數碼化趨勢

July 30th, 2014 No comments

隨著我們踏入數碼消費者經濟時代,企業正逐漸認識到數碼計劃對於成功的重要性。今天一份最新的全球趨勢報告 (Global Trend Report)顯示,領導者正從數碼計劃中獲得最大回報的企業擁有引導所有數碼計劃的統一戰略。該名為《重塑之路:數碼計劃狀況和高風險》(The Road to Reimagination: The State and High Stakes of Digital Initiatives) 的報告對 800 多家全球企業迄今為止的數碼投資、已獲得的投資回報以及對未來的預期進行了調查。

隨著我們跨入數碼消費者經濟時代,該研究探索了全球 2000 強 (Global 2000) 公司是如何使用五大革新性技術,例如是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流動和普適運算、社交媒體機械人人工智能 (AI);朝著數碼重塑、改變核心業務模式、產品和服務、業務流程以及工作場所邁近的。

世界經濟正處於從互聯網經濟向數碼消費者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中。大數據和分析、雲端運算、流動和普適運算、社交媒體以及機械人和人工智能五大關鍵數碼技術正推動著這一轉變。單獨來看,這些技術無疑非常強大,結合在一起時,它們更是能從根本上改變企業開發產品、市場推廣自己以及與所有主要行業客戶進行互動的方式。

但是,由於風險很大,企業為該領域活動設立正確的業務目標非常重要。很顯然,該方法是最大化投資回報的最佳途徑;儘管這會很困難,但能夠做到的企業將完全能夠在新的數碼引導型經濟中存活下來並繁榮發展。

其他關鍵結論包括:

數碼領導者為數碼消費者經濟制定了一項計劃

領導者的數碼努力致力於較少的業務能力(57%),而追隨者則將努力分攤於多個業務目標,每個目標的努力則相對較少;領導者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了卓越的客戶需求瞭解能力:

– 確定客戶對全新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做到這一點的領導者和追隨者的比例分別為 61% 和 34%)。
– 提高需求預測能力(33%:18%)。
– 為更小和更細粒度的客戶細分領域定制產品和服務組合(30%:17%)。
– 已將全新數碼產品和服務組合引入市場的領導者數量是追隨者的近兩倍(89% 的領導者做到了這一點,而追隨者比例為48%)。

提供客戶洞察為最重要

數碼領導者最可能將努力重點放在使用數碼技術提供更出色的有關客戶行為和預期洞察上:74% 的數碼領導者致力於使用數碼計劃更準確地預測產品或服務需求;66% 的優先計劃讓它們能夠監控客戶是如何使用產品或服務的,以確定新產品和服務組合需求。

使用大數據技術獲得更佳洞察也是進行更廣泛投資的最大重心。與其它技術相比,企業預計將在大數據方面花費更多數碼預算。未來 3 年內,所有數碼投資的 28% 將花在大數據技術上,而花費在社交媒體、流動、雲端運算以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預算比例將分別為 20%、20%、19% 和 13%。

目前,企業主要依賴流動應用和社交媒體分析做為客戶數據來源;這兩項計劃均被 50% 的受訪者使用。但是,可穿戴技術預計將成為主要客戶數據來源,62% 的企業計劃到 2020 年使用可穿戴數碼設備收集數據。

數碼重塑對於數碼密度最高的公司最為迫切

– 傳媒和娛樂、電訊、高科技、銀行、保險和金融服務企業可能數碼化其核心產品和服務組合、業務流程(特別是市場推廣、銷售和分銷)以及客戶體驗。
– 認識到必須對數碼重塑進行投資的迫切性,電信以及銀行、保險和金融服務對數碼活動進行了最多投資,分別為 1.89 億美元和 1.42 億美元。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