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chive for the ‘市場快訊’ Category

紅帽創新大獎 2015 正式接受提名

October 22nd, 2014 No comments

各位 Linux 平台專家,如果自問有時間,又有開發欲的話,是時候要留意即將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紅帽創新大獎 2015 了。今年已是第九屆紅帽創新大獎,而現已正式接受提名,有關獎項將於 2015 年 6 月 23 至 26 日在波士頓舉行的 Red Hat Summit 2015 期間頒發。

紅帽創新大獎設有六個不同類別,評選準則包括應用紅帽解決方案的獨特性、複雜性以及部署規模。包括﹕

基礎架構類:在基礎架構中靈活性、可擴展性、成本效益、性能和安全範疇有顯著表現。

現代化類:最成功從老化的專利基礎架構和限制性方案過渡至開源及標準化方案。

轉型類:最成功利用紅帽解決方案為 IT 部門從熱線中心轉型至商業夥伴,提供自助和自動化服務。

雲類:以紅帽的雲解決方案實現最出色的雲部署。

應用開發類:最出色地使用紅帽解決方案,在傳統、流動或雲環境,以靈活方法,創建、維護和部署成功商業應用程式。

加速,整合,自動化類:最成功利用紅帽產品加速、整合、自動化 IT 工作的機構。

紅帽創新大獎 2015 將於今日至 2015 年 1 月 15 日接受提名。評審團會在每一項類別中選出一位得獎者。透過網上投票系統,開源社區可以從這六位得獎者中選出紅帽年度創新大獎的得獎者,得獎名單將在 Red Hat Summit 2015 頒獎禮上公布。

每項提名均由來自商界和開源技術界別組成的專家評審團評選。專家評審團成員包括:紅帽公司首席資訊總監 Lee Congdon、紅帽 OpenShift 部門總經理 Ashesh Badani、451 Research 研究總監 Peter ffoulkes、Forrester Research 基礎架構及營運部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 Richard Fichera、eWEEK 高級編輯 Sean Michael Kerner 及 MarkoInsights 分析師兼顧問和《福布斯》、《InformationWeek Kurt》撰稿人 Kurt Marko。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雲端化此中尋:中小企雲端化部署策略建議

October 20th, 2014 No comments

傳統 IT 設施雲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雲公用產品和服務越來越成熟穩定。對於缺少 IT 資金投入、缺少 IT 人才、缺少 IT 經驗的中小企業來說,絕對是降低成本與風險、提升 IT 服務質量、加快業務支援效率的一大方法。

那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應如何理性有效地實施雲端化從而獲得良好回報呢?本文就這個問題為大家作出一些建議。

中小企業如何進行實施雲端化?

向雲遷移的三個步驟

1.事先評估

不同的企業情況不同,不同的 IT 應用軟件和應用場景不同,因此肯定不是將所有已有的 IT 基礎設施和應用軟件都遷移到私有雲或者公有雲上就一定有益。

對於初創企業來說,除非特別必要,否則在開始時就應盡量考慮使用基於雲服務實現管理,盡量購買基本滿足業務應用需求的 SaaS 服務(郵箱、OA 等),把定自家開發的應用都部署到雲上。

對於已有一定基礎的中型企業來說,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首先,私有雲成本高,維護複雜,一般不適合中小企業;因此企業管理層應對建設私有雲作審慎的考慮。

其次,不是所有應用軟件都適合遷移到公有雲。一般來說,對生產設備實時控制管理的軟件、包含重大商業機密但又沒有安全防護方案、和外部設備緊密連接的軟件、目前運行十分穩定運行負載波動不大的軟件、已經無人知道如何遷移配置的早期系統等都不適宜遷移到公有雲。

公司網站、郵件伺服器、生產工具(如視像會議)、只有短時間有需求的應用(如學校入學系統、為長假期而設的銷售活動後台管理系統等)、運行負載波動大的系統、主要為公司外部人員使用的系統等都可遷移到公有雲平台。

跨平台、多個伺服器組成的復雜集群系統,則先需要確認公有雲服務商能夠提供必要的配合及支援(如提供虛擬網絡)。

最後就是選擇合適的公有雲服務商,評估技術和財務可行性。目前雲服務供應商(提供可租用、按小時或按月付費的伺服器、存儲和互聯網帶寬)非常多,而我們應該選擇那些具認證、性價比高、服務好(如提供良好的售後技術支援、及時的故障排解) 的供應商。

特別對於本身已經建設了機房,容量滿足到 3~5 年需要的企業,前期投資不是簡單的成本上考慮,是否還可以持續地為往後的系統和設備提供「擴展」的場地等亦需要仔細評估,從而考慮是否值得轉移到公有雲平台。

2.向雲平台遷移

首先,應對原有環境的系統進行分析和備份。通過運行環境分析,記錄系統不同伺服器、不同軟硬件、組件和配置參數(如彼此訪問是通過硬件連接、IP 地址還是域名?)之間的關聯關系,分析和設計雲平台環境中的部署方案和新配置是否可行,最好將系統進行備份,可以是形成虛機映像文件,或者是軟件安裝遷移套件。

其次,在公有雲平台上進行預先配置,按照雲平台部署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和環境測試。然後就是按照遷移方案,將應用系統和必要的數據遷移到雲平台;最後將生產系統切換到雲平台,將原有系統環境保留 3 個月到半年,這樣遇到問題時可以退回到原有系統而不影響公司生產和營運。

3.雲平台監控與管理

遷移到雲平台,系統基本正常當然並不代表萬事大吉,我們仍需要長期的跟蹤監控與管理才可。首先,採用一些監控工具,監視雲平台系統的運行情況與質量。例如用 Ping 監控雲主機網絡、用網站監測工具監測網站服務、採用不同的工具監視企業應用等。當出現問題時,需要先區分出是雲服務供應商的問題,還是本身軟件的問題。保持與供應商的緊密溝通,對於故障排除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動態管理系統容量,平衡成本和速度。對於工作負載波動大的系統,可以考慮彈性主機,動態資源擴展規則應結合負載的概率設定(如 CPU 使用率高到多少才新加入新的資源,每次增加資源量是多少?)。第三是考慮系統的容災與備份。雲服務供應商不會為你的系統和數據提供有效的容災與數據備份,需要你自己設計方案才可。另外通過系統和數據備份,亦可讓你比較自由的更換服務供應商,防止被一家供應商鎖定。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如何有效整合分區辦公室的 IT 設備?

October 17th, 2014 No comments

過去十年,我們見證了企業 IT 的訊速發展。虛擬化以及更廣泛的「軟件定義一切」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從而提升了整體企業基礎設施的靈活性,可控制性以及服務水平。

然而,如何有效針對企業分區辦公室的需求與管理仍然是撲朔迷離。因為歷史和技術的原因,許多組織構建的分區機構配置如同獨立的小型 IT 中心。通常數據中心可配備頂級 IT 人才,但分區機構位置分散無序、連接受限且難以到達。分區機構極少或根本沒有 IT 人員,持續管理非常具挑戰性,「飛過去」解決問題亦時有發生,當然也成為 IT 人的惡夢。

針對此問題,其實坊間亦有方案解決的。其中之一就是 Riverbed 的 SteelFusion。它是首款也是唯一一款融合基礎架構解決方案,能實現數據集中化的同時交付本地性能,實現迅間恢復,降低整體擁有成本。該解決方案可實現 IT 所需的三大關鍵目標:

效能 –簡化 IT 實施,降低運維成本

彈性 –改善災備(DR)就緒,減少分區機構宕機

安全性 –降低與分區機構關聯數據的風險

分區機構 IT 設施整合的三大關鍵目標

目標1 -簡化 IT 實施,降低運維成本

首要且最大的目標就是促進更高效能。在數據中心內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是運用融合基礎架構或 SDDC 方法,而分區機構要實現該目標的方法可使用分區機構融合基礎架構,從而實現高效能。該解決方案包含 WAN 優化和虛擬化,實現分區機構整合效能。WAN 優化加速長距離的應用交付,有效協助組織機構對應用的集中管理,而不影響終端用戶性能。

由於任何應用服務可虛擬部署分區機構的「一體機」融合架構,因此對這些工作負載的持續管理極大地進行簡化,減少 IT 負擔。最終,採用標准化分區機構融合基礎架構方法後,組織機構不僅能佔用分區機構更小的 IT 空間,而且不再需要飛過去部署或替換伺服器、儲存和網絡設備了。融合設備一旦部署,便可進行遠程配置和控制。

目標2 -完善災難復原(DR)就緒,減少分區機構宕機

第二個目標是改善分區機構彈性。眾所周知,分區機構素來不太可靠,更不用說持續的數據保護及災備(DR)能力。許多組織機構仍然使用磁帶備份,或者只是偶爾進行數據複制,很少作為 DR 計劃的一部分進行測試。

組織機構面臨的挑戰是許多分區機構有著各自的「數據孤島」。顯然,有效的方法是數據集中化,即所有原始數據都在一個獨立的數據中心進行管理。原始數據的子集或「數據集」會自動投射到特定分區機構供用戶使用。從終端用戶的角度看,數據仿佛仍停留在本地,實現了高性能,但是任何更新都會同步到原始位置的數據中心。

借助存儲交付技術(如 SteelFusion),數據中心會一直保存所有位置的最新數據,不再需要為每個分區機構單獨部署與維護備份方案。組織機構可在數據中心內嘗試企業級數據保護,確保整個企業的備份運作良好。從 RPO 的角度來看,數據同步傳回數據中心,因此假如辦公室發生故障,數據損失也可降到最低。

目標3:降低與分區機構關聯數據的風險

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目標就是安全性。有趣的是,許多組織機構已開始積極尋找可減少「不安全」分區的所有數據存儲空間,藉此降低偏遠地區的數據風險。上述提到的儲存交付方法非常實用;數據基本上遠離邊緣位置,並且集中到數據中心,只有少量數據子集可在儲存在分區機構。

其實現時對於組織機構來說,借助新技術如分區機構融合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存儲交付、虛擬化和 WAN 優化等應對分區機構的獨特需求絕對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隨著各分區機構的規劃與標準化,將數據中心的服務水平與彈性功能帶到分區機構只是遲早的問題,而我亦相信這將會成為未來 IT 基礎設施的一個標準。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數據中心整合策略:降低 Data Center 成本、由整合與轉移開始

October 15th, 2014 No comments

Data Center的優化、整合已經成為今天IT部門的熱門話題。整合一個Data Center可能節省約10%-15%的營運費用,證明Data Center對於降低IT資金支出和營運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構建IT的目標是在於支持業務發展,考慮Data Center整合時,首先需要考慮可用性。不同行業有不同支出,當應用中斷會導致每小時數十萬美元,甚至達到數百萬美元的損失。因此,企業進行Data Center整合和規劃時,必須考慮到Data Center可能對企業業務帶來的衝擊。

今天,每間大型企業都具備多個Data Center再加上災難中心的架構,有些企業有超過三個以上的Data Center。但這些企業的CIO都有同樣的困惑:

(1) 如何減低Data Center的運行維護管理成本;

(2) 在沒有災難的時候,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部署在災難中心的IT設備;

(3) 如何對多個Data Center的業務需求,給予清晰的定位。

(4) 如何對多個提供類似功能的Data Center加以整合,以求簡化Data Center環境,提升運行維護的管理效率,降低整體IT成本;

(5) 如何以最少影響企業業務的前題下,安全、穩定地轉移Data Center。

一、Data Center整合有助降低成本

整合與轉移Data Center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有效控制成本。今天,隨著科技的進步,企業伺服器和存儲系統的性能和容量在持續增加,而同時,他們所佔用的地方空間變得更小。虛擬化能夠促進多個應用分享同一個伺服器和存儲資源,降低IT資源數量,同時還可以節省Data Center的能源和空間。自動化可減少Data Center的管理任務;使得Data Center的運行維護管理只需要更少的IT人員。此外,隨著企業不斷實施綠化措施,許多企業正在重新設計現有的Data Center或者構建更高效能的Data Center,以減低成本和對環境的影響。

同時,許多企業的業務發展戰略是通過合併、收購和地理擴張以增加企業業務擴張的力度,這個趨勢是影響IT基礎架構的外部力量。在這樣的環境中Data Center整合的宗旨是使企業能夠避免對現實上的設施設備進行重大的升級投資的同時,還可以避免應用版權的支出。這會顯著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從而提供戰略性的成本節約。從戰術意義來說,整合還可以節省Data Center的運作成本,包括伺服器、存儲裝置和網絡基礎設施的IT資源優化,以及電力,網絡和人力資源成本的降低。

一般而言,企業有高達70%的IT預算都用於維護現有環境,所以Data Center整合尤其具有吸引力。整理合併不僅僅是一種用於節約成本的措施,而且是一種戰略措施,使IT負責人能夠提高運作效率,同時減少管理目前技術、環境所花費的時間,從而能夠將更多的時間用於應用開發和其它戰略項目。

二、一個 Data Center 的整合

Data Center的整合始於單一Data Center的整合。其考慮重點就是如何在不影響關鍵應用的可用性及未來擴展需求的前題下,對Data Center資源進行整合。

1. 整合應用

今天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已部署了不同的應用,但極少企業擁有持續和一致的應用生命週期管理機制,導致新應用一致永遠處於開發中的狀態,而老舊的應用卻繼續在使用,由此產生的結構不但令許多功能重複,而且重複的應用同時存在,這些重複而不再使用的程式亦經常佔用資源。因此 Data Center整合的第一步是整理並整合應用,同時了解到應用的工作負荷及對IT資源如伺服器和存儲的需求。

2. 整理IT資源

整理IT資源主要在於了解IT資源的Workload,特別是伺服器和存儲裝置的工作負荷量,尚未完全利用和可能利用能力。

(1)整合網絡路線

確認網絡使用狀態及支持業務的能力。

(2)整合Data Center IT資源

基於業務需求及未來發展的擴展要求,利用技術如虛擬化將應用和IT資源物理資源共享。

(3)優化運行維護管理流程

按需優化運行維護管理流程以提升效率。

(4)調整IT運行維護管理人員職責

基於整合IT資源需求後,調整運行維護管理人員的職責和角色。

三、多個 Data Center 整合

今天,許多大型企業、中型企業都擁有多個Data Center,而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發現,現在是通過改造Data Center從而使業務增長的最佳時機。

多個Data Center的整合遠比單一Data Center複雜,其原因在於多個Data Center整合必須考慮Data Center的定位。多個DataCenter令Workload均衡而且可以互相備份,還有以不同定位為主、備份中心、或在不同位置的中心部署不同的功能。此結果將深深影響未來IT基礎架構及運行維護管理的框架。

在Data Center定位之後,其次需要考慮的是邏輯整合(應用整合)或只是物理整合(設備物理集中),考慮如下:

1. 確認整合方式

(1)邏輯集中

如有多份同樣功能的關鍵應用在多個Data Center部署,確認並選擇標準;

應用架構是否需要優化以支持增加的用戶量;

系統、配件、Database容量及性能考慮;

網絡優化改造–包括架構、Bandwidth、QoS、路由器等;

Data Center 的 IT資源–基礎業務需求及未來發展的擴展要求、利用技術如虛擬化將應用和IT資源分開,以達到資源共享。

2. 災難性考慮

將設備集中起來

Data Center基礎設施的需求,需要超大型中心的系統,用戶連接應用數據的改變導致的網絡有改造需求,包括架構、Bandwidth、QoS、路由器等;

整合Data Center 的 IT資源,基於業務需求及未來發展的擴展要求,整理並整合應用及其他IT資源,制定應用及IT設備的生命週期管理。並將類似功能的應用整合,以達到降低空間及能源消耗目的。

3. 確認應用的部署

基於業務需求和應用特性,部署應用。

4. 伺服器及存儲部署

基於業務及用戶連接需求和應用特性,制定伺服器及存儲部署方案。

5. 優化運行維護的管理流程

按需要優化的運行維護管理流程以提升效率。

6. 調整IT運行維護管理人員的職責

基於整合後的IT資源需求,調整運行維護管理人員的職責和角色。

四、Data Center轉移

多數Data Center整合將會令Data Center有遷移的必要,這是一項高風險任務,但也能夠為企業帶來極大的效益,包括IT環境簡化,降低運行維護管理複雜程度和效率。在此之上,IT能夠藉此機會,對許多年積累而平時無法更正的IT問題,給予以優化改善。

整合與轉移項目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但對企業的未來有深遠影響。鑑於這種重要性,企業應當慎重考慮並規劃整個轉移過程的每一個步驟,監控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制定一個戰略,其步驟包括:

1. 指定一位執行發起人,負責主導項目

CIO是發起人的最佳人選,但如果企業希望證明業務價值,CFO也可以作為支持者。

2. 確定遷移目標

支持增長、降低成本、提高應用可用性、增強彈性等都是轉移的目標,CIO要了解轉移對這些目標因素的影響。

3. 確定技能和資源要求

4. 確定現有的Data Center人員能否有技術重新進行安裝,並確定是否需要購買設備,以令項目順利進行。

5. 確定業務和技術要求

了解彼此關係,以保證應用及配套設施能順利轉移和平穩過度。

6. 制定項目計劃

有明確目標和要求後,要制訂轉移計劃。

Data Center的整合和轉移有助於IT對業務支持的安全性和靈活性。新的IT技術和管理理念,讓整合成為傳統Data Center的新方出路,儘管在這個過程中對IT管理者來說困難重重,例如成本、業務持續性問題等,但IT管理者只要目標明確,有良好的規劃,那麼就能夠做到多個Data Center能進行很好的整合。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電訊基建轉型:AMD 內建 NFV 為未來網絡虛擬化鋪路

October 10th, 2014 No comments

SDN 這個字眼在不同的企業之中所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然而 SDN 仍是一些較為空泛的話題;而 (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雖然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仍是一些不常接觸的技術,不過由於 NFV 能降低「網絡盒子」的數量、管理的複雜性等等,因而已大量被 ISP 採用,從而降低部署開支。

近日 AMD 正式在其 64 位元 ARM 核心 SoC 上,展示網路功能虛擬化(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解決方案,並宣布開始將樣本發送予 AMD 嵌入式客戶。NFV 解決方案使用了單個 64 位元 ARM 核心 AMD 嵌入式 R 系列 SoC(代號「Hierofalcon」),並獲合作夥伴,包括 Aricent 的網絡軟件群集,以及 Mentor Graphics 的嵌入式 Linux 與工具的支援。

AMD 展示的 NFV 方案支援多種功能,包括可針對數據封包網絡閘道器(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服務閘道器(Serving Gateway)以及流動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加以虛擬化。除了虛擬化硬件部件外,AMD 也展示了於 AMD Embedded R 系列 SoC(ARM 核心)及第二代 AMD R 系列 APU(x86 架構)之間的即時流量遷移。

而對於實踐彈性軟件定義網絡(SDN)的供應商亦可透過具靈活性的硬件配置管理網絡服務,以降低部署複雜度與成本。NFV 將路由器及閘道器等大量網絡裝置等抽象化,把網絡功能從專屬的硬件設備(Hardware Appliances)重新配置到通用伺服器(Generic Server)上。現今大多建構在專屬、特殊硬件上的智能功能都可憑藉 NFV 於通用硬件上執行軟件來完成。

NFV 與 SDN 將全面顛覆 ISP 對新一代網絡的想像,在接近各方面都增添靈活度、擴充性、智能功能、重用等特色。透過 ARM 與 x8 6架構以及 NFV 的結合,AMD 超越僅為提供企業與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的角色,深入通訊的骨幹,為服務供應商降低所需成本降低及提高傳輸頻寬。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