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chive for the ‘市場快訊’ Category

報告顯示:全球平均連線速度香港位列第三

October 19th, 2012 No comments

報告顯示:全球平均連線速度香港位列第三

香港的上網速度一直以來都處於世界排名較前位置,而今天一份由 Akamai 公佈的 2012 年第二季互聯網發展狀況概述報告中便顯示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三位平均連線速度最快的城市,第二及第一位分別是日本及南韓。

今日發表的 2012 年第二季互聯網發展狀況概述報告是根據 Akamai Intelligent Platform 所搜集的資訊,分析重要的全球互聯網統計數據,包括互聯網滲透率、流動連接速度、攻擊流量來源,以及全球和地區性連線速度,藉此洞察現今互聯網發展狀況及趨勢。

報告重點:

全球互聯網滲透情況

於 2012 年第二季,超過 6 億 6 千 5 百萬個來自 242 個國家或地區的 IPv4 位址連接到 Akamai 系統,比 2011 年同期增加了10%。由於在某些情況下多名用戶可共用單一 IP 位址,因此 Akamai 估計本季連接到該平台的用戶人數遠超過 10 億人。

最多獨立 IPv4 位址連接至有關系統的首十個地區之中,巴西錄得最大增長幅度,與上一季及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別達到 12% 及 40%。業界數據顯示 IPv4位址快將耗盡。歐洲互聯網註冊機構 RIPE 最近宣布只餘下最後一批(約 1600 萬個)的 IPv4 位址,而美洲互聯網註冊機構 ARIN 亦只餘下三批。

攻擊流量及被攻擊最多的傳輸埠

2012 年第二季的報告中,有關方面觀察來自 188 個國家或地區的攻擊流量,比上季的 182 個國家/地區有所增加。來自中國的攻擊流量佔 16%,為主要的單一流量。來自美國的攻擊流量稍微上升,以 12% 繼續佔據第二位。來自土耳其的攻擊流量亦輕微增加,以 7.6% 成為第三位。

攻擊流量來源十大排行榜內,九個位置維持不變,只有意大利取代德國入榜。在排行榜內,南韓的攻擊流量跌幅最大,由 2012 年第一季的 4.3% 下跌至今季的2.1%。

入侵首十個受攻擊最多的傳輸埠的攻擊流量,由第一季的 77% 下跌至第二季的 62%,主要原因是針對傳輸埠 445 的攻擊流量由上季的罕見高位回落。然而,傳輸埠 445 仍然是第二季內最熱門的攻擊目標,佔總體攻擊流量的 32%。

全球平均及高峰連線速度

2012 年第二季全球平均連線速度比第一季上升 13%,達到 3.0Mbps,上升趨勢仍然強勁。南韓以 14.2Mbps 蟬聯今季平均連線速度最高的寶座。日本及香港分別以 10.7Mbps 及 8.9Mbps 佔據第二及第三位。

第二季平均連線速度最高的十大地區之中,只有瑞士(8.4Mbps)和捷克共和國(7.2Mbps)的平均連線速度比第一季上升,升幅分別為 4.0% 及 0.7%。其餘八個地區的平均連線速度均有所下跌,丹麥跌幅最低 (0.5%),南韓跌幅最高(9.8%)。

與上季比較,平均連線速度升幅最高的地區是肯雅,升幅高達 227%,達到 1.8Mbps。另一方面,平均連線速度跌幅最大的地區是科特迪瓦,下跌 29% 至0.4Mbps。按年計算,全球平均連線速度上升了 15%,仍然保持上升趨勢,其中十大地區中的七個,平均連線速度均比去年同期上升。全球平均高峰連線速度上升按年 44%,而榜內十大地區的平均高峰連線速度均上升 10% 或以上。全球 126 個地區的平均高峰連線速度錄得按年增長,其中六個地區的升幅超過 100%。相對之下,只有八個地區的平均高峰連線速度比去年同期下跌。

流動連線速度

2012 年第二季,俄羅斯一家流動供應商提供的平均連線速度最快,高達 7.5Mbps。報告中亦提及六家流動供應商的平均連線速度超過 4Mbps,達到寬頻標準,而 67 家達到 1Mbps 以上。

英國其中一家流動供應商提供的平均高峰流動連線速度達到 44.4Mbps,榮登全球第一位。整體來說,五家流動供應商的平均高峰連線速度達到 20Mbps 以上,另外 33 家供應商的平均高峰連線速度超過 10Mbps,而所有流動供應商的平均高峰連線速度均達到 2Mbps 以上。

而報告中亦有分析六月份的流動瀏覽器數據,發現源於手機網絡的互聯網傳輸要求中,約 38% 來自 Android Webkit,近 33% 來自 Mobile Safari,23%來自 Opera Mini,約 4% 來自 Blackberry。若把所有網絡均計算在內(不單計算手機網絡),Mobile Safari 的比率上升至大約 60%,Android Webkit 約佔 23%,餘下流動瀏覽器所佔比率均極低,顯示 Android 裝置較多用於手機網絡,而 iOS 裝置則較多用於WiFi 環境。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04 年至今、Facebook Like 次數達 1.13 兆次

October 9th, 2012 No comments

社交網絡巨人 Facebook 今天公佈,其每月活躍用戶人次已達 10 億,而且這 10 億用戶並非虛假帳戶,根據公佈的消息指這 10 億名用戶平均每月都有登入到 Facebook 網站。

Facebook 用戶人數已多於很多國家的總人口,當然暫時仍未超越中國 13.4 億人口,但相信不久將來必定會超越有關數字。根據 Facebook 的數據顯示,自 2004 年至今 Facebook 總共有 1.13 兆次的 Like、1400 億個朋友聯繫、近 2200 億張相片、170 億次來自不同地點的 Check-ins。同時 Facebook 亦指出用戶的年齡平均為 22 歲,於 2010 年 7 月以後加入的 Facebook 用戶平均擁有 305 個 Facebook 朋友。

可見 Facebook 的用戶人數持續向上,亦可以預計到這個趨勢會持續。其實現時大數據的流行,Facebook 只需加以分析用戶的數據便可輕易預測用戶的行為,而筆者亦十分相信 Facebook 會在不久將來推出相關的功能。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窺探未來光纖發展!按需改變架構、提升 40 % 傳輸量

September 29th, 2012 No comments

 

現時光纖的應用比從前都更為普及,而且速度上都比銅線更快,然而光纖的長度卻會令傳輸效率降低,這點問題仍然存在。不過在未來,憑藉科技的進步,光纖的長度所做成的效能問題相信會得以有效解決,而最近富士通實驗室便成功研發到針對城際及長距離的彈性光纖網絡架構,透過有關架構將可在不影響服務的情況下改變架構規模、提高效率及傳輸量。

現時不同的服務如雲端服務等都需要對網絡傳輸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作為 ISP 有需要將傳輸的回應時間縮短,同時亦需設法提升傳輸效能及傳輸量,所以有機構便會早早增加光纖的傳輸量,以便應付不時之需。然而當你增加了光纖的傳輸量時,總會有一段時間,服務使用量仍未達到預期的傳輸量,這時候額外增加的傳輸量便會浪費。

而富士通最近成功研發的兩種技術,包括 flexible optical node 以及 spectrum defragmentation 便可有效解決問題,官方更指可提升 40% 傳輸量。前者能解決光纖傳輸效能因長度問題而降低的現實,同時更可做到按需改變架構配置,後者則可重組傳輸量以及提升整體的效率。

透過新的技術,企業將能按需要而靈活地調整網絡架構,令網絡資源分配更切合實際需要,而由於擁有按需使用的特性,往往能令資源更有效分配,同時亦可節省能源上的支出,達致環保之效。此技術將會於即將舉行的 (ECOC)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ptical Communications 2012 上公佈。

現存問題

1. 物理上的限制

現時光纖路由器以及傳輸上,由於受到物理上的局限,因此整個架構難以做到彈性。例如用家難以按需調整光的波長、頻寬、調整方式及路由線路等等。假如需要進行有關的調整,便需重新設定路由及設置線路等。

2. 縮短光波長、降低效率

傳統上,在光纖架構使用期間,當你嘗試調整光學線路的話,將會令傳送的資料出現遺失的情況,因此根本難以進行調整,例如是頻寬的調整、處理路線等。

新技術解決局限

1. 彈性調整光節點及光纖架構

富士通最新的架構 universal transceiver 能讓用家從軟件之中調整光纖傳輸過程、架構,因此在針對長距離傳輸的情況下,管理員可即時調整頻寬大小或採用 highly noise-tolerant 模組以應付需要;而針對短距離傳輸,管理員可調整架構,以增加短距離傳輸的頻率及效率。透過新技術日後管理員便可隨需要調整路由點的頻寬、或路由線路,令整體彈性大大增加。

2. 增加採用效率

除此之外,富士通另一項新技術 defragmentation 更可因應需要作頻寬分配,確保傳輸量較大的服務能得到最佳頻寬分配,而分配期間服務將不會受影響。透過上述介紹的技術,光纖網絡的架構將能做到按需更改的特性,從而令網絡資源得到更佳的分配。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預測 : 亞太區十大資訊科技趨勢

September 26th, 2012 No comments

為了應付未來的發展,企業的 CIO 都會時時留意著市場的發展趨勢。現時雲端和混合式運算方案令資訊科技成本持續下降,越來越多企業湧入亞太區市場以滿足互聯網、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愛好者的需求。開放式源碼項目開創了許多創新意念。客戶和政府亦希望減低其數據中心和伺服器機櫃的碳足跡。

亞太區十大資訊科技趨勢

1. 雲端

空前的新高峰 – 這資訊科技的最新革命已勢不可擋。由泰國至中國、香港至澳洲,地區政府和企業均受惠於雲端科技的效益。

2. 企業採用雲端

大型企業放膽向前 – 亞太區及全球其他地區的企業均考慮以雲端取代專屬伺服器。本年度 Gartner「預料全球企業在公共雲端服務的支出將由 2011 年的 910 億美元上升至 2012 年的 1090 億美元。在 2016 年前,企業公共雲端服務的支出將達到 2070 億美元。」

3. 混合式方案

融合固有技術與未來發展 – 混合式方案兼具專屬伺服器的可靠性和雲端的擴展能力。這種完美配合在區內不斷發展。

4. 開放式雲端

熱心共享 – 開放式技術及應用能夠營造良性競爭環境、推動創業精神及開創全新商業生態系統,確保雲端用戶不會被供應商綑綁。

5. 澳洲

南半球國家乘勢崛起 – 澳洲擁有穩健的經濟環境、數據中心持續發展,加上資訊科技成功個案觸目皆是,令澳洲快將成為創意數碼樞紐。

6. 資訊科技擴展

香港及亞太區成為焦點 – 越來越多企業在香港、新加坡、澳洲或亞太區內其他地區建立數據中心及擴展地區業務,希望在這個資訊科技市場內分一杯羹。

7.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

自備裝置熱潮 – 互聯網的應用已經無處不在,而且日益方便,可攜式手提裝置有助加速雲端服務的普及,在印度及中國等亞洲國家帶動電子商貿項目蓬勃發展。

8. 資訊安全及數據私隱

保護及服務 – 資訊科技業界竭盡全力保障數據安全和私隱,難怪 Advanced Technologies 在一份研究報告內估計這個國際網絡資訊安全市場的價值將由去年的 637 億美元躍升至 2017 年的 1201 億美元。預料網絡資訊安全方案將於 2017 年前在亞太區市場創造 259 億美元收入。

9. 創業公司眾志成城

實現統一多元化 – 菲律賓、印尼及澳洲等亞太區國家內的企業培育者、公司及社交網絡伸出援手,引導創業公司學習如何建立和維持數碼業務。

10. 綠色資訊科技

環保前景光明 – 環保趨勢在資訊科技世界內亦大行其道。隨著各界日益關注環境問題,加上電力成本不斷增加,促使企業考慮外判更多資訊科技,國際數據中心亦尋找各種方法以節省成本及減少碳足跡。

資料由 Rackspace 提供。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遵循摩爾定律 : 全新研究揭開未來無線寬頻新紀元

September 21st, 2012 No comments

從電話線、Lan 線一直到無線上網,我們正在使用的上網技術愈來愈先進,究竟未來我們的無線上網技術發展如何?今天在美國三藩市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上,Intel 首席技術主任 Justin Rattner 發表的一篇演講,或者可透露了一點點關於未來無線上網技術。他在會中指出:「未來,凡運算,必互連。由最簡單的嵌入式感測器到最先進的雲端資料中心,而且所有設備得以無線互聯。」

會上他首次展示了一款全數碼 WiFi 無線電裝置,並稱之為「摩爾定律無線電」。他指出利用 Intel 最新的 22 納米三柵極制程技術,此全數碼無線電遵循摩爾定律,體現了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效能。針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系統晶片(System-on-chip)設計將有可能集成全數碼無線電。集成數碼無線電的小巧體積和低成本優勢將激發一系列嶄新應用,由可穿戴設備到家電都可以互相通訊、交換資料以及進行遠端操作。

Justin Rattner 還介紹了被稱作 WiGig 的新一代無線標準。WiGig 在無線頻譜的毫米波段運行,可提供超過每秒 5GB 頻寬。業界目前正力推 WiGig 標準,將眾多 60GHz 專利無線技術整合到現有 WiFi 標準中。 他續指未來 WiGig 的速度非常之快,足以讓所有支援此技術的 Ultrabook、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透過無線基座互聯,甚至可以實現在基座上同時連接多個顯示幕。

讓雲端互聯設備使用更快捷、更省電

用戶希望在設備休眠時仍然能接收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資訊。為了讓 Ultrabook 平台「一直在線」 (Always Connected),最新的 Intel Smart Connect 技術可以喚醒 Ultrabook 並保持足夠的時間接收資料,然後自動回歸待機狀態,以提供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

為了說明 Intel Smart Connect 技術在檔案傳輸和串流視頻方面的優勢,Justin Rattner 展示了 Spring Meadow 技術,此技術能智能地管理雲端和設備之間的通訊。透過預先處理並主動管理網絡流量,Spring Meadow 可以更高效地利用主機處理器,在不影響系統性能的情況下,更長時間地保持低功耗狀態。

基於用戶端的認證技術:擺脫密碼、更見安全

透過設置密碼來保護重要或敏感資料是十分普遍的做法,但卻很不方便。因此,英特爾研究院開發了一套「基於用戶端的認證技術」,不僅能夠取代密碼,還大幅簡化並加速處理銀行帳戶、股票交易及其它基於雲端的個人資料操作。

利用以上技術,用戶只要在 Ultrabook 或智能手機等裝置以生物特徵感測器作一次性認證,即可自動對一個或多個基於雲端技術的服務進行認證。例如,透過讀取手掌某部位獨特的靜脈圖案,用戶可直接進入其銀行帳戶、社交網絡頁面或任何具有安全保護的服務。此外,它還擁有存在監測功能,當用戶放下設備時可自動鎖定設備及安全服務連接;再次進行生物特徵掃描即可迅速將平台解鎖,並回復到之前的安全服務連接狀態。整個操作非常透明、快捷及更加安全。

無線寬頻的未來:基於雲端技術的無線接入網絡

在主題演講中,Justin Rattner 還邀請了來自北京的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易芝玲博士上台,共同探討英特爾研究院與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的合作研究,旨在設計和驗證全功能的雲端無線連網技術(C-RAN)。C-RAN 是傳統無線連網的替代技術,後者是現代蜂窩通訊的基礎。C-RAN 不再是簡單地把專有基站的硬件設備植入資料中心,而代之以運行基於軟件定義無線應用的英特爾標準伺服器。易博士表示,C-RAN 技術將大幅降低無線運營商的投資和運營支出,即使在高峰時段也可向用戶提供更優質的無線服務,同時網絡連接的中斷也會更少。

此外,Justin Rattner 還介紹了一個被稱作視像感知無線網絡(VAWN)的全新研究領域,其最新的無線研究將令服務供應商和終端用戶同時獲益。VAWN 是英特爾、思科和 Verizon 共同資助開發的一項重點聯合學術研究專案。思科可視網絡指數顯示,未來五年流動影片瀏覽量將大幅增加。如果沒有創新技術的支援,無線網絡的發展和影片質素的提高都將受到限制。VAWN 旨在透過端對端優化網絡性能,提高無線網絡的影片串流傳輸能力,從而提升用戶體驗。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