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chive for the ‘未分類’ Category

網絡安全威脅超跨張!2017年資安事件5大預言

November 30th, 2016 No comments

網絡安全威脅超跨張!2017 年資安事件 5 大預言

網絡安全威脅超跨張!2017 年資安事件 5 大預言

就快又來到了 2016 年年尾了,每年這個時候各家廠商便會開始對來年的一些趨勢進行預測,而今年我們第一份收到的預測是由 Check Point 提供的,當中她們總結了 2016 年資安事件並對來年作出預測,我們且看看她們的預測是否準確。

2016 年是各行各業、各種大小型企業屢遭資料外洩之苦的一年,即使相關機構適時發出了預警,而事實一再證明,在複雜的網路攻擊面前,沒有人可以免受攻擊。

根據身份竊盜資源中心(Identity Theft Resource Center)統計,截至今年 10 月 19 日為止,已發生 783 起記錄在案的資料外洩事件,累計多達 2900 多萬筆資料(請注意,這數字並不包括那些僅公布發生資料外洩事件,但卻不願公布細節的公司的外洩狀況。)這告訴我們什麼呢?資料外洩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全無減緩趨勢。此外,研究還發現這些外洩事件多數是針對高價值的資料:社會安全碼、加密醫療資訊、信用卡和簽帳卡號碼、網路釣魚、外包商/協力廠商導致的外洩,甚至還有電子郵件、密碼和其他的使用者登錄資訊。

展望 2017 年,Check Point 預計將會出現以下的安全威脅和趨勢:

流動裝置

針對流動裝置的攻擊持續增長,研究人員發現來自於流動裝置的企業資料外洩事件,將成為最重要的企業安全問題。最近有國家支援的駭客,針對記者手機上的資料進行攻擊,意味著這些攻擊方法已經在全球蔓延,未來大家也會看到組織型犯罪者採用這種方法。

工業用物聯網(IoT)

在明年,網路攻擊的範圍將擴展至工業用物聯網。資訊技術(IT)和作業技術(OT)的融合,使環境變得更加脆弱,特別是作業技術或資訊採集與監控系統(SCADA)等環境。這些環境通常採用舊型系統,通常缺乏可用的修補程式,或更糟,根本不進行修補。製造業需要將系統和實體安全控制擴展至單一虛擬平台,並在 IT 和 OT 環境中落實威脅防護解決方案。

關鍵基礎架構

關鍵基礎架構極易受到網路攻擊。幾乎所有的關鍵基礎架構設施,如核電廠和電訊塔,都是在網路攻擊威脅出現之前便設計和建造的。在 2016 年初,便有新聞報導指出,發生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因網路攻擊蓄意造成的停電事故。關鍵基礎架構的安全規劃人員需要為一切可能性做好規劃,其網路和系統將會發現與許多攻擊方法與眾多不同攻擊發動者(包括來自民族國家、恐怖主義,語組織型犯罪)採行的方法一致的現象。

威脅防禦

對於企業來說,勒索軟體將變得和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一樣普遍,如何預防這些攻擊,將成為企業營運成本的一環。由於勒索軟體的存在,企業需要部署多方面的預防策略,包括進階沙箱和威脅萃取,以有效保護其網路安全。企業也需要考慮其他的方法來應對發起勒索軟體活動的攻擊者,例如與同業協調進行取締和執法行動,以及建立預備資金以加速付款(如果這是唯一的可以降低損害的選擇)。我們也將看到「合法的」攻擊者發動更有針對性的攻擊,來影響或讓一個組織噤聲。剛剛結束的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便顯示了這種可能性,並且將成為未來大選的先例。

雲端運算

隨著企業持續在雲端儲存更多資料,等於為駭客打開通往其他企業資訊系統的大門。攻擊、中斷或關閉主要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將衝擊該供應商所有客戶的業務。這種具備干擾性的作法,將被作為影響特定競爭對手或組織的手段,更由於鎖定的競爭者將僅是眾多受影響者之一,使得攻擊動機更難被發現。此外,勒索軟體攻擊也將影響更多雲端運算資料中心。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採用包括公有雲和私有雲在內的雲端運算架構,這些類型的攻擊自然會開始尋找新的方法來攻擊這些新的基礎架構類型,藉由加密檔從此雲傳播到彼雲,把雲端運算架構當成是擴大攻擊效果、範圍的工具。

最近發表的 Check Point 安全報告,在某種層面上,對 2017 年資訊安全提出了一個複雜的預警。就行動、雲端運算和物聯網而言,其企業採用的引爆點早就已經發生,如今也都成為業務運作重要的一部分,而網路犯罪者亦已因應這些轉變,調整了攻擊技術。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從惡意軟體和勒索軟體採用的手法,研究人員已經發現駭客這種與時俱進的轉變,便是每分鐘都會有新的變種出現。採用特徵比對技術的防毒軟體便足以對抗惡意軟體的時代已經過去。企業組織可以依據上述預測來制定自家的資訊安全計畫,以在新型態的網路威脅面前能領先一步,並在攻擊可能造成損害之前,便加以阻止。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不再紙上談兵:Gartner指大數據已成真!

November 1st, 2015 No comments

Big_Data_20150709

大數據常常說,不過由於大數據技術複雜,加上相關方案並不便宜的關係,因此部署大數據方案的香港企業少之又少,然而在全球的情況又是如何?今天我們收到一份來自 Gartner 的調查報告,當中顯示企業於今年對大數據的投資持續增加,然而增幅較過去數年放緩。近期一項資訊及商業領導者的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企業正展開或計劃於未來兩年投資大數據項目,企業數目較 2014 年同期上升 3%。該調查於 2015 年 6 月期間,訪問了 437 名 Gartner 研究圈成員,包括來自不同行業的跨國機構,以及 Gartner 的客戶和非客戶。

Gartner 研究總監 Nick Heudecker 表示:「由今年開始,大數據的焦點已從一個紙上談兵的話題,轉移到實戰應用上。隨著大數據方案成為主流,以往作為大數據的定義,包括海量數據、各適其適的數據源,以及嶄新科技等等,已演變為企業耳熟能詳的話題。例如﹕眾多投資大數據科技的企業之中,有 70% 已經開始進行或準備分析定位位置數據,而 64% 的企業則已經展開或準備分析自由格式文本 (free-form text)。」

企業向來為實施大數據項制定多項目標,例如提升顧客體驗、簡化現有業務流程、實踐更具目標為本的營銷並減低成本。跟過去數年一樣,絕大多數的企業都以提升顧客體驗,為推行大數據項目的主要目的(64%);提升業務流程效率及促進目標為本的營銷則佔 47%。此外,由於數據外洩的事件屢見不鮮,機構對優化保安效能的方案的需求升幅最高,由 15% 增加至 23%。

Gartner 研究總監 Lisa Kart 表示:「隨著大數據成為嶄新的普及科技,資訊和分析領導者正將箇中的焦點從純粹的話題探討,轉移至切實發掘其真正的價值。儘管各個企業仍然還未理解大數據的真正價值,成為大數據普及的長遠的挑戰,然而他們開始對大數據有關的知識技能、管治、籌募資金及投資回報等實際挑戰,已開始格外關注,為大數據的普及邁向一大步。」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2016十大策略性科技趨勢有那些?

October 22nd, 2015 No comments

technology_20151020_main

又就快一年了,在往年 Gartner 都會針對未來的科技發展進行預測,而今年 Gatner 同樣地針對 2016 年的最新科技趨勢進行分析,並公佈了 2016 年十大科技趨勢,作為企業今後不可忽視的策略性發展元素。

Gartner 定義策略性科技為對企業帶來重大潛在影響的科技,這些影響包括大幅衝擊業務、終端用戶、或 IT 規劃的潛力、左右著主要投資方向、或過遲部署新科技的風險。這些科技正衝擊著企業長遠的業務規劃、項目及計劃。

2016 年十大策略科技趨勢包括:

設備網 (The Device Mesh)

設備網意指不斷擴展的終端裝置群,讓用戶可接入應用,以存取資訊、或跟人們、社群、政府及商業之間進行互動的溝通。設備網包括流動設備、可穿載裝置、消費及家電設備、汽車設備,以及環境裝置,例如在物聯網 (IoT) 環境下的傳感器。

在『後流動世代』上,焦點將集中於流動用戶上。他們受著各適其適、混搭成網狀的設備包圍,數目遠超於傳統流動設備。

儘管透過不同網絡連接後勤系統的設備數目正與日俱增,然而它們之間並不互連,彼此仍各自獨立運作。隨著設備網的演進,我們期望連接模式能夠得以擴展,並能夠出現更多更緊密的互連設備。

環境用戶體驗 (Ambient User Experience)

設備網將為持續及革新的環境用戶體驗建立基礎。儘管具擴增及虛擬實境技術的臨場感環境,發展潛力顯著,然而都只是片面的用戶體驗。而環境用戶體驗,則能夠不限設備網界限的或時空的制約下,持續地顯現出來。這種體驗能夠因應用戶從一個地方移動至另一個地方時,亦能夠無縫地游走於眾多個來自實體、虛擬及電子環境的設備及互動的渠道之中。

對企業而言,流動設備應用程式仍是其業務策略的重頭戲,然而設計上的重點優勢已集中於開發不同的設備,並讓用戶體驗能夠隨之遊走,當中包括物聯網傳感器、一般的物件如汽車、或者甚至是工廠。預計於 2018 年,這些進階體驗的設計,將成為獨立軟件開發商及企業重要的競爭優勢。

3D 打印物料 (3D Printing Materials)

3D 打印不斷演進,迄今已可支援廣泛的打印物料,包括進階鎳合金、碳纖維、玻璃、導電油墨、電子、製藥及生物物料。由於 3D 打印的實際應用已擴展至不同的領域,包括航空、醫藥、汽車、能源及軍事上,這項創新科技正推動著用戶需求。隨著可用作 3D 打印的物料正不斷增長,預計於 2019 年,企業級 3D 打印機付運量的複年增長將會增加至 64.1%。這些演進將讓有關業界重新審視擴展 3D 打印的生產線及供應鏈的重要性。

未來 20 年,可用作 3D 打印的物料將會保持平穩增長,打印速度亦會改善,並會出現嶄新的打印模式及組裝部件。

資訊萬物化 (Information of Everything)

設備網內的所有事物會將產生、使用並傳輸各種資訊。這些資訊遠超於文字、話音、視像媒介,進一步涵蓋傳感及情景式資訊。資訊萬物化透過具策略性的布局,配合科技連結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回應這個資訊不斷增長的趨勢。現今的資訊無處不在,然而它們卻孤立不全、訊息含糊並難以進一步利用。進階的語義工具包括圖像數據庫,以及其他冒起中的數據分析及資訊分析工具,將會讓這些混亂氾濫的資訊,變得別具意義。

進階機器學習 (Advanced Machine Learning)

在進階機器學習上,深度神經網絡 (deep neural nets,簡稱 DNNs) 將會超越傳統運算及資訊管理,轉移至建立可以自動地從世界所認知的資訊自行學習。數據源的爆炸性增長及資訊的複雜性,讓人手分類及分析顯得不合時宜及不具經濟效益。深度神經網絡會將這些任務自動化,更能回應資訊萬物化時代下有關的挑戰。

深度神經網絡是機器學習的進階形式,特別適用於龐大而複雜的數據集環境下運作,能夠讓智能機器變得更「聰明」。深度神經網絡讓硬件或軟件為基礎的機器,能夠學習它們所身處環境中的各項特徵,無論是最精微的項目,或廣泛而抽象的內容都能俱收並蓄。這個科技領域正迅速發展,企業必須評估如何將這些技術融匯貫通,實施於業務上,以獲得競爭優勢。

自主代理軟件及物件 (Autonomous Agents and Things)

機器學習將擴闊智能機器的實踐,包括機械人、無人駕駛汽車、虛擬個人助理 (virtual personal assistants,簡稱 VPAs) 以及智能顧問,這被視為自主或半自主的運作。儘管實體的智能機器如機械人已廣受大眾注意,然而軟件為基礎的智能機器已近在咫尺,並會帶來更廣泛的影響,故此不容忽視。虛擬個人助理例如 Google Now,微軟 Cortana 及蘋果 Siri 正愈趨智能化,是自主代理軟件的先驅。由於自主代理軟件已成為主要的用戶介面,換言之「助理」一詞已融入環境用戶體驗之中。

未來五年,我們會演進至『後應用程式』的世界,智能代理軟件提供動態及情景式操作及用戶介面。IT 領導者應該發掘如何使用自主物件及代理,擴展人類活動,並從原本適合於人手操作的工作上釋出勞動力。與此同時,他們必須承認,智能代理及物件是長期現象,並於未來 20 年將繼續演變並擴展他們的用途。

配適性保安架構 (Adaptive Security Architecture)

數碼業務及演算式經濟的複雜性,以及冒起中的「黑客工業」,讓企業的保安威脅帶來顯著增長。單靠周邊防護及以政策為本的保安方案已不足應付,特別是隨著企業為客戶及夥伴所開發更多雲端為基礎的服務,以及開放式應用編程介面 (APIs),整合他們的系統中,所起的作用不大。IT 領導者必須集中於偵測及回應這些威脅,以及採用更多傳統的封鎖及其他措施以抵禦入侵。應用程式自我防護、以及用戶及物件行為分析,將會幫助實現配適性保安架構。

進階系統架構 (Advanced System Architecture)

設備網及智能機器需要採用密集式運算架構,讓它們適用於對這種技術需求殷切的企業。具有高能量及超高效的神經型態架構,將提升它們的適用性。透過現場可編程閘陣列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s,簡稱 FPGAs) 的驅動下,這個架構可帶來以萬億次浮點運算的高速運算,以及具高節能的好處。

建立於圖像處理器 (GPUs) 及可編程閘陣列的系統,運作效能將會媲美人腦,特別適合於智能機器所用到的深層學習及其他樣板比對演算法 (pattern-matching algorithms)。以現場可編程閘陣列為基礎的架構,將進一步為演算法分散到眾多更細小的設備下進行,當中顧及設備網內低電量的環境下操作,讓進階機器學習功能得以進一步擴展至更微小的物聯網終端設備,例如家居、汽車、腕錶甚至人們。

混搭程式及服務架構 (Mesh App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

單獨及線性的應用設計,例如傳統三層架構設計,將退下火線,並由應用程式及服務架構這種具綜合性的配對整合方式所取代。這個嶄新的方法由軟件定義應用服務所支持,提供網絡級效能、彈性及靈活性。另外,近年冒起的「微服務」(Microservice) 架構,主要針對分散式應用,能夠對內部架構或於雲端環境中,提供靈活性的交付及可擴展部署。此外,「容器」(Containers) 亦是另一近期出現的關鍵技術,能夠提供靈活性的開發及支援微服務架構。將流動設備及物聯網的元素引入程式及服務架構,將會建立全面的模式,回應後勤雲端的可擴展性及前端的設備網使用體驗。應用程式開發團隊必須建立嶄新的現代化架構,透過提供靈活性、彈性及動態的雲端為基礎的應用,帶來跨越數碼網的用戶體驗。

物聯網平台 (Internet of Things Platforms)

物聯網平台與混搭程式及服務架構互補。這個平台的管理、保安、整合及其他技術及標準,是建立、管理物聯網,並為之提供保安功能的基礎。物聯網平台所構成的作業環境,讓 IT 成為從架構及技術上,讓物聯網成真的幕後功臣。物聯網是推動數碼網及環境用戶體驗的重要一環,而物聯網平台的出現及其所帶來的動態世界,令這些技術成真。

所有實施物聯網的企業,將需要建立一個物聯網平台的策略,然而若採用包括具競爭性的廠商而且不完整的方法實施,難以在 2018 年前,達到標準化的目標。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只談趨勢不懂技術:IT 主管「真的」明白甚麼是資訊科技嗎?

December 8th, 2014 No comments

我們人人都知道,資訊科技對於推動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幫助,然而在香港即便有資訊科技的協助,管理層的傳統觀念實在太強,因此結論是採用資訊科技,但仍無法得享大部份由資訊科技所來的種種效益,最終浪費了金錢及時間。

筆者便曾經見過很多「奇案」,例如採用 e-commerce 方案但以銀行轉帳方式收錢,放棄 Payment Gateway… 採用 ERP 系統但竟額外聘請人手以傳統方式作紀錄備案… 採用雲端備份,但又再以 NAS 進行第三重備份….這就是採用資訊科技,但又不信任資訊科技的例子,而這一切恐怕只有在香港才找到…

所以當筆者收到一份由HDS發表的 2015 年亞太區商業及科技趨勢預測時,內心其實十分認同趨勢預測所提及的種種,例如當中提出業務營運將與資訊科技更加環環緊扣,並指出我們正身處在「業務定義 IT」的時代,因此目前 IT 必須借助由流動設備、雲端服務、社交網絡和大數據分析組成的第三平台,方能發揮作用。

問題是,香港企業的主管傳統思維,要完全落實流動設備方案如 BYOD雲端服務公有雲私有雲、社交網絡和大數據分析等,並非你盡力推銷便行;一日老舊的思維不變,加上首席技術總監害怕「與時並進而出現問題時需負上責任等」,最終 CIO 們便只針對基建,如數據中心的基建進行更換、更新,事關改變硬件式基建有明確的前例可緩,出事機會自然低得多。

假如 IT 主管欠缺 IT 技術知識,對新的 IT 方案自然不可能有信心,因為壓根兒沒有相關技術概念,試問又如何培養出「信心」來?所以要推動香港 IT 方面的發展,首要做的就是必須確保 IT 管理層須具有一定的 IT 技術背景,而不再是只懂大談趨勢,否則在不久的將來,香港就真正窮得只有「炒金、炒銀、炒樓、炒股票」,加上香港沒有天然資源,更沒有技術,成為內地三線城市,指日可待。

報告又提到「隨著新興市場繼續萌發,消費者服務需求不斷改變,守舊的企業會日漸衰落。能贏取未來市場的企業,必定是那些在當下便已積極變革的公司。」這的確值得大家深思。

除了上述筆者見解,筆者亦借此與大家分享 HDS 提出的五大趨勢:

1. 智能城市將促進對物聯網的投資

多個亞太區國家的政府,包括日本,印度,中國,斯里蘭卡和南韓,都積極倡導智能城市的建立,以解決各都市問題、能源控制和資源消耗,進而為未來發展作好準備。這些大規模的計畫將大大推動智能社會基建解決方案的發展,加速先進數據分析,物聯網,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互動。

智能城市所要求的運算、網絡、儲存基建及軟件架構規模都是史無前例的,亦只有這些優化的技術方能滿足各種各樣瞬息萬變、與日俱增的數據需求。

2. 各行各業將顯著推行大數據計畫以獲取壓倒性優勢

對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來說,大數據逐漸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致勝工具。例如銀行和金融機構紛紛深入分析內部數據以衡量客戶借貸風險;又或憑藉剖釋消費行為監測市場動向,並找出交叉銷售或向上銷售的商機。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簡稱 EIU) 撰寫的研究報告《CIO 的未來:晉升途徑在哪裏﹖》 (The Future for CIOs: Which Way Is Up?) 指出,有 10% 的亞太區企業在過去的 12 個月內已經投資於數據分析,並預料 2015 年的投資數額將增加到 12%。

新一代的大數據解決方案不僅需要基建平台來儲存和管理龐大的數據湖(data lakes),更要可實時分析數據。因此,企業須要把可靈活擴展的基建架構,與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效能及商業營運軟件緊密結合,才能確保大數據解決方案得以迅速成功部署,發揮最佳運作。

3. 混合式雲端將成為企業部署應用程式的首選平台

今天的雲端平台效能漸多,發展日趨成熟,使企業能夠改變其核心應用軟件的運作模式,利用私有雲和公共雲混合所帶來的優勢。那些可以妥善整合私有雲和公共雲,提供完美混合雲體驗的解決方案,不但有助企業更有效控制成本,還可符合私穩與法規要求。

精明的首席技術總監除了開始把企業和關鍵任務應用程式轉移到私有雲中,亦同時嘗試以公共雲處理短暫的內部工作,甚至面向客戶的網上應用。問題是,公共雲端服務很容易導致無節制的事件 (instances) 和費用累積,引發雲端服務失控。

這也引發了一些顧慮,就是企業能否有效追蹤其資源及開銷狀況?混合雲卻能透過簡化公共雲和私有雲之間的聯繫,協助企業更妥善管理和控制雲端服務的應用,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CIO的未來:晉升途徑在哪裏﹖(The Future for CIOs: Which Way Is Up?) 報告顯示,有 10% 的亞太區企業已經投資於雲端運算,但區內各國的企業投資分布並不平均。在過去一年,新加坡有最多的受訪者投資了雲端運算,佔整個亞太區受訪者數目的 20%,但印尼和泰國的受訪者卻沒有任何投資。報告預計到了 2015 年,將有 13% 的亞太區企業會投資雲端運算。

4. 流動設備的爆炸性增長促使科技基建由數據主導

過去五年來,IT 部門和雲端服務供應商一直投資於物件 (object) 儲存技術,以延長數據的保護和保存時間。這種技術主要基於數據驅動儲存,使企業可以進行多租戶管理,擴展元數據以支援其他數據集,並執行數據刪除和壓縮來有效控制成本。

隨著數據在不同雲端模式之間轉移,以上儲存技術亦需適用於數據中心以外範圍。企業務必可以更具智能、更有效遙距存取數據和應用程式,使終端用戶能以智能設備便捷地分享資訊的同時,保障敏感數據的安全。

5. 新數據私隱及保護法規引發企業加大法規相關投資

各亞太市場的政府不斷引進或更新現有的私隱條例。在過去兩年,新加坡、南韓、香港、澳洲和新西蘭等市場都頒布或修訂了私隱法案,增設與數據私穩或機密的相關條例。換言之,企業要面臨更多由多平台多渠道快速散播資訊所帶來的新挑戰。

如今結構性和非結構性數據急劇增長,所以企業須要格外注重客戶資訊的安全。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IT 人覺醒:微軟叫停 XP 支援激化企業「衝上雲端」

October 13th, 2014 No comments

雲端取代了大部份傳統 IT 方案,然而雲端很多人會認為是一種無需技術知識;甚至有些 IT 人竟天真地以為採用雲端方案後可以「完全放手」;就此問題,HKITBLOG 有幸地得到 HDS微軟以及 ACW 的支持,並於早前安排了一次聯合專訪,會上各位 IT 巨人的代表均分享了對企業雲端化的見解。

談雲端先從微軟停止支援 Windows 開始…

微軟停止了針對 Windows XP 的支援服務都有一段日子了,然而根據 Marketshare 的資料顯示,直至 2014 年 8 月仍有 23.89% 的佔有率,亦代表即使微軟停止支援 Windows XP,Windows XP 仍然是整個微軟 Windows 產品之中最多人使用的型號;所以筆者以「Windows XP 是微軟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系統」來形容 Windows XP 相信亦不為過。

微軟 Hosting Channel Executive Jovis Mak 指出:「其實 Windows XP 早於 2001 年 10 月份推出,至今已有十二年時間,當時是一個很創新的產品,因此時至今日仍有人採用;但隨著時間流逝,加上科技的進步,現時 Windows XP 已不太適合使用了;還記得當年推出 Windows XP 時,仍未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固此即使 Windows XP 至今仍有人使用,但微軟亦決定於今年 4 月份停止支援服務;現時我們希望大家轉用最新版本的 Windows 8.1。Windows 8.1 有很多創新功能,包括支援觸控熒幕,這亦十分切合現今流動辦公之用;而隨著 Windows 7 將於 2020 年停止支援,我相信 Windows 8.1 的使用人數將會愈來愈多。」

儘管微軟對客户已作出了應有的支援服務,不過總有企業不願意更新到最新系統,因而喪失了微軟的支援服務;而舊版本由於欠缺支援及更新,以至令企業暴露於危機之中。當然作為 IT 人,我們時常都會跟大家說,希望大家緊貼產品的發展,而且當更新推出時,理應不要以「麻煩」為藉口而延遲更新/升級軟件、系統,不過現實是殘酷的,很多時企業不更新系統有很多考慮因素,例如考慮到預算問題、人手不足、設備折舊等。

解決方法:衝上雲端

而解決之法有很多,但在可見的將來,雲端無疑是最直接、快捷的方法。其實網絡速度已愈來愈快,加上用戶端的設備效能亦足以運行雲端方案,所以很多大型企業均開始以雲端方案取代傳統;然而對於中小企來說,要轉用雲端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事關中小企欠缺技術人員支援的情況之下,要架設自家的私有雲談何容易?同時現時坊間的私有雲方案動輒十數萬,對中小企來說自是吃不消。

為了上述問題,筆者便於網絡上找尋,及後發現了……

 

請密切留意我們的報導(快將推出)

鳴謝(排名不分先後)

Microsoft Hong Kong

Hosting Channel Executive

Jovis Mak

 

HITACHI Data Systems

Channel Director

Chris Pau

 

ACW Group

Regional Technical Director

Appleton Yuen

 

ACW Group

Senior Product Manager

Patrick Lee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Categories: 未分類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