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時很多企業均明白到大數據的重要性,然而大數據本身無論是方案部署以至是數據分析方法等等,均是十分複雜的工作,因此要能享受到大數據帶來的優點,仍然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最近 CA Technologies 便委託了進行一項全球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部署上面臨已知的挑戰,大數據策略仍為機構交付關鍵效益。最值得注意的是,90% 機構正體驗到或預計將會看到,可更有效地推行針對指定目標的市場營銷及銷售活動。同時,88% 受訪者表示已觀察到或預期收入會所有增加。雖然有 92% 受訪者指出其大數據項目的障礙,但是這些效益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這份名為《大數據基礎設施現況:全球大數據用戶驅動未來的表現評估》的調查報告揭示了成功部署大數據需要克服的五大障礙,包括:現有基礎設施不足 ( 32%)、結構複雜性 (27%)、安全性及合規性顧慮(26%)、缺乏預算或資源(25%),以及欠缺資訊及流程的可視性(25%)。
大數據所帶來的利益明顯遠大於障礙,有 84% 大型機構已經或正計劃在未來一年內部署大數據項目。管理人員亦指出改進客戶體驗 (60%)、吸納客戶(54%)及保持競爭力(41%)均是關鍵的商業因素,亦是部署大數據項目的主要驅動力。
根據調查,企業視大數據為在應用經濟數碼轉型的重要方向。受訪者表示已經見到、或預計到大數據能提升收入的效益 (88%),促進市場競爭力 (92%),具交付新產品及服務的效能 (94%),以至更有效地推行目標市場營銷企劃 (90%)。
報告中其他重要發現包括:
– 近乎所有受訪者 (98%) 均承認要大數據項目運作良好需要重點投資;
– 逾半受訪者 (56%) 視大數據項目的主要優先排序為擴展現有項目,分析處理更多數據源;
– 大部份大數據計劃都是獨立的,有五分之一機構的項目局限於一個部門或領域。
過去兩年,數據機構數目平均上升了 16%,而預計在未來兩年將更進一步增長 24%。同時,部署大數據項目的是於應用經濟成功致勝的方向,最終其帶來效益更會遠超業務上的各種挑戰。而受訪者因為成功的大數據項目體驗到高達 21% 進步。
研究調查方法
Vanson Bourne 的研究中於 11 個國家訪問了 1,000 位來自不同界別的 IT 管理人員,包括零售、金融服務、銀行、電訊、保險及政府機構等。本調查研究主要企業在大數據基礎設施及環境方面所面臨的複雜性及挑戰。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自互聯網出現以後,新物件出現的速度很大程度成為了領先與否的其中一大因素,而流動應用更甚!今天 Gartner 便指到了 2017 年底,市場對流動應用程式開發服務的需求增長,將比內部資訊科技部門的開發能力快至少五倍,亦即是說供不應求。根據 Gartner 預測,至 2019 年,手機銷量將達 21 億台。屆時,達至消費者應用程式的高性能和可用性水平的企業應用程式,需求亦將相應提升。
Gartner 首席研究分析師 Adrian Leow 表示,企業要聘請具備良好流動相關技能的開發人員,是一件非常困難和昂貴的事,因此要迅速開發、部署和維護流動應用程式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是極大挑戰。現時員工在數碼工作環境下,每天慣常使用平均三種不同的智能設備。隨著可穿戴設備及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 IoT) 等技術逐漸成為主流,這數字將增加至五或六種設備。不少企業會給予員工自主權,自由選擇智能設備、應用程序、甚至完成工作的過程。資訊科技人員正面對日漸沉重的壓力,在更短的時間內開發更多元化的流動應用程式。
儘管如此,Gartner 於 2014 年發表有關流動應用程式開發的調查指出,大部分機構只曾開發並發表少於 10 個應用程式,當中有相當數量的受訪者表示從沒發表任何流動應用程式。這顯示大部分企業只是剛開始推行流動性,不少企業質疑該如何著手開發應用程式,如工具、供應商、基建或平台方面,更何況是延展到發布 100 個應用程式或以上的能力。
企業可以借鏡以下四項最佳範例,從而成功克服應用程式開發的挑戰:
1. 優先考慮應用程式開發
流動應用程式開發團隊的開發能力已無法滿足需求增長,導致企業未能有效使用資訊科技資源,流動應用程式的質量亦較低。開發團隊需制定一些程序,透過理解業務持份者的需要,讓企業能夠判斷及優先處理需求殷切的流動應用程式。這將會是評估流動應用程式開發項目的重要一環。
2. 採用雙模式資訊科技
整合往往是開發企業流動應用程式中最需要多花心思的一部分。不少應用程式開發團隊按照傳統瀑布式的原則,於規劃階段低估了整合過程所需的時間及資源。企業需要以雙模式 (bimodal) 策略取代這種傳統資訊科技開發模式,這樣企業可以更有效及快速地開發應用程式,促進創新及靈活性。雙模式包括兩種:第一種是推動創建一個穩定基建及 APIs,讓應用程式存取及傳送數據到後端系統而不會影響這些企業應用程式,第二種是採用高效及靈活的方法快速提供業務所需的前端應用程式功能。
3. 使用快速流動應用程式開發 (rapid mobile app development,簡稱 RMAD) 工具
能夠快速製作應用程式的開發工具對企業攸關重要,讓企業縮窄流動應用程式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差距。科技創新正推動市場發展並取代傳統的編碼方法,如支援更有效 RMAD 工具的原始開發工具。其實,現時有許多 RMAD 方法,包括拖放 (drag-and-drop) 無編碼工具、生產及編制代碼、模型驅動開發、虛擬化、形式構建及其他。這些方法讓沒有編程或編碼能力的員工,如扮演商業角色的員工,快速組裝流動應用程式原型,並不時重複改善設計。
4. 採用混合採購模式
企業希望完全控制自己的流動應用程式開發舉措,然而,保持一個完全由內部開發的環境較難實現,流動性對於許多開發人員畢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技能。實現內部開發需要克服很多錯綜複雜的問題及具體事宜,如用戶體驗設計及心理、或流動覆蓋測試,這些範疇如交由經驗豐富的第三方流動應用程式開發商負責,他們將更有效率地完成。企業將需逐漸改善他們內部的流動開發技術,但目前只有 26% 企業採用內部開發模式,而 55% 企業使用混合採購模式並成功開發應用程式。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Categories: 市場快訊 Tags: ANDROID APPS, APPS, Apps 開發, apps 開發員, IPHONE APPS, RAPID MOBILE APP DEVELOPMENT, RMAD, 手機應用, 手機應用程式, 手機應用程式設計, 手機應用程式開發, 手機應用開發, 手機程式, 流動應用, 開發者, 開發能力
不同的商業應用對於推動業務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那些仍停留於傳統經營模式及它舊應用思維的企業,將要不得不面對被競爭對手超越的一天。究竟現時有多少企業將更重視應用經濟?在應用經濟之中,甚麼才是致勝關鍵?
今天我們便收到一份來自 CA Technologies 委託的全球研究,題為「為應用經濟中的競爭優勢而戰」,報告之中揭示出應用經濟中速度的重要性。隨著公司轉型為軟件驅動的企業,加快優質應用程式推出市場的速度成為最關鍵的差異性之一。43% 受訪者相信,現在成為軟件驅動企業是競爭優勢的關鍵驅動力,而如果把時間線伸延至未來三年內,持有此觀點的受訪者百份比則上升至 78%。
更高的敏捷性及更快的上架速度位列應用經濟競爭策略的優先位置。此外,已開始部署更先進軟件策略的受訪者表示,是次轉型正為他們的決策時間產生重大影響: 有 45% 受訪者表示在今天已受影響,而 61% 受訪者認為該情況在未來三年內發生。
牛津經濟研究院調查了全球高級商業及科技行政人員有關應用程式策略及其對業務成果影響的意見。調查結果清晰地顯示企業均正迅速地加快適應應用經濟的步伐,並處於重新思考競爭優勢和差異化的過程中。
根據研究,受訪者表示成為更加依靠軟件來驅動的企業對不同範疇均有正面影響,包括:市場佔有率(47%)、新產品及服務開發(42%)以及財務表現(36%)-受訪者察覺到以上所有趨勢正加速冒起。研究的其它主要發現包括:
– 逾半受訪者(51%)表示在過去三年已投資於較新形式的軟件(流動程式及啟用 API 的軟件等),而諸多受訪者都表示他們將在未來三年增加在此方面的投資;
– 54% 受訪者表示正為客戶互動開發新策略;
– 49% 受訪者把更多軟件開發的工作帶回公司內部進行,而 47% 受訪者已經或計劃通過併購提升應用程式開發能力,此亦彰顯了軟件的戰略地位。
儘管轉型成為軟件驅動的企業尤關重要。然而,調查結果卻顯示仍有巨大變化即將到來。基於對受訪者數據和訪談的重要洞察,以下七點是企業在尋求競爭優勢時應該遵守的互動守則。
1. 做好準備打破常規。當組織架構轉變是不可避免時,規則或需要調節。改變正迅速地進行。近半受訪者認為成為更軟件主導的企業已影響了決策的時間,另外 37% 的受訪者表示其內部營運亦深受影響。
2. 發掘數據的價值。受訪者表示在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營銷方面已非常熟練(59% 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營銷非常或極之有成效),但只有少部分受訪者(22%)能夠掌握詳盡資訊,例如追踪顧客偏好等來確定營銷策略。
3. 學習傾聽。善於應用社交媒體和客戶及商業夥伴進行互動十分重要。逾 40% 受訪者表示在現今的新環境中使用社交媒體是必備技能。一個需要牢記的關鍵問題是,這些工具不僅是獲得資訊的新方法,亦是掌握情報的上佳手段。
4. 嚴密保護數據,並清楚正保護的是什麼。保護客戶數據是顧客互動的基本原則,各個公司都投入了更多的預算及新工具保障數據安全。6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客戶數據保護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甚至於內部資訊保護方面增加更多。
5. 於協作引入創新力。舊障礙已不適用於應用經濟。近半數受訪者表示將保安人員及業務領袖聯合起來將更有助開拓新業務的機遇。
6. 滿足客戶的需求。在應用經濟中,客戶期待快速及直觀的互動,不再有耐性忍受應用程式運行中斷、遺失數據,或超過數秒的下載時間。預計未來三年,客戶與應用的互動將帶來龐大的收益增長,因此必須正確地滿足客戶需求。
7. 緊記企業文化或吞噬策略。每當有轉變時,結構性的阻力往往出現。近 40% 受訪者表示,在軟件及應用程式開發上更熟練和精益求精的最大障礙來源於企業文化 。
調查方法
2015 年 3 月,牛津經濟學院和 CA Technologies 共同調查 200 位熟悉並負責公司高級軟件策略的高級業務和 IT 行政人員。受訪者分別來自美洲(56%)、歐洲(29%)以及亞洲(15%),涉及行業包括製造業以及零售業專業服務、消費者產品、金融服務、能源以及醫療護理。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香港有很多正在創業的公司應該遇到不少問題,初時會想我的生意是否會有客源;當有一定的客源時會發覺不夠人手,這種種的問題需磨練才能克服!但如果你能夠找到一位投資者的話,那麼便可以利用投資的資金進行發展,例如聘請更多的員工幫忙,可減低一下自己的負擔。
投資者是否真的那麼容易找到?當然不是,大家可試試選擇融資方案。近日阿里雲便向香港優秀的初創企業提供一系列的創業扶持和本地化服務,包括提供雲伺服器、技術培訓以及支持本地化支付服務等。
此外,阿里雲宣佈,將開設“創客+”大賽香港專場,為有志向中國市場發展的香港企業提供人才配對和融資機會。阿里雲的“創客+”平台為互聯網創業平台,向初創企業提供從開發元件、分發推廣、辦公場地、前後期投資到雲服務資源的系列創業扶持措施,並通過線下舉辦比賽,發掘培養優秀的初創企業。
香港是阿里雲全球化發展的首站,也是內地以外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香港有很多優秀的初創企業,不少為需要大量雲計算功能的遊戲、移動和金融行業的公司。通過提供一站式、高效安全的雲計算方案,以及其他本地化服務,阿里雲希望幫助香港初創企業更快開展業務。另外,也會積極探索和香港的孵化器或創投公司合作的機會,為香港初創企業提供更多創業資源上的扶持。
阿里雲對香港初創企業的具體扶持計劃包括: 1. 探索和香港本土的孵化器和創投公司合作,對旗下優秀的初創企業提供雲服務器和雲計算方案上的技術培訓支持。 2. 支持本地化支付服務,用戶可直接通過香港的銀行卡購買阿里雲產品和服務。 3. 推出繁體和英文版的阿里雲網頁。 4. 提供阿里雲全球創客資源支持,包括在今年“創客+”大賽中開設香港專場,為優秀的香港初創企業提供項目和投融資配對。
阿里雲早於 2014 年 5 月便與名氣通電訊有限公司合作開設香港首個數據中心,為香港企業提供靈活、穩定及跨地域的雲端電腦運算資源配備服務;今年 6 月 8 日,阿里雲宣布啓動全球合作夥伴計劃,其中包括與電訊盈科和香港中華煤氣集團在香港開展合作,為本港的開發者提供高速的雲計算服務。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
亞太區較全球其他地區面對更大的市場競爭,大部份企業都意識到必須在數碼業務上領先對手方可主導市場,Gartner 最新的報告指出,有 75% 的亞太區 CIO 承認必須於未來三年內把領導模式從「操控型」調整至「遠見型」。
亞太區 CIO 角色逐漸轉變
這個每年一度的全球調查,在 84 個國家訪問了 2,810 名 CIO,而亞太區有 17 個國家 563 名 CIO 參與是次調查。調查探討 CIO 打算如何調整自己的領導模式,以確保他們的企業能夠在日益數碼化的世界生存和發展。
CIO 若要抓緊數碼機遇,單憑逐步提高的資訊科技性能是不足夠的。他們必須把領導模式由傳統模式轉至數碼模式,同時兼顧資訊科技、價值及人力資源三大領導範疇。在亞太地區包括日本,有許多 CIO 於一些範疇的進展均超越或等同全球同業水平,但於其他範疇則落後於其他地區。
調查發現,有 87% 亞太區 CIO 認同數碼世界創造了更多更高水平的風險。有 69% 的受訪者更認為風險管理是一門正在倒退的專業,而有 82% 也認為,能夠靈活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變得很重要。因此,CIO 必須與企業領導層和資訊科技風險管理人員審查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確保能夠適應數碼世界一日千里的發展。
2015 年優先考慮的科技事項
步向數碼化的企業須要在數年間內改變資訊、科技及業務流程,以及業務模式和人力資源。例如主動採用數據分析、雲端、流動技術和社交網絡,以及評估高智能機器、感應器和物聯網等技術。
普遍全球 CIO 均認為商業情報和數據分析是他們在 2015 年優先考慮的科技事項。在亞太地區,只有日本和中國的榜首事項不是商業情報和數據分析,取而代之是雲端及基礎建設備及數據中心是最重要的事項,而流動技術、ERP、數碼營銷及保安都是較多 CIO 優先考慮的科技事項。
新興科技的接受程度
調查顯示亞太地區的 CIO 對於感應器和物聯網的接受程度或試用比率已超越全球同業水平;對於機械人和機器化人類等則全球同業水平相約;但在 3D 打印方面卻落後於全球水平。
資訊科技預算普遍上升
在亞太地區,資訊科技預算平均上升 3%,與 2014 的年 0.9% 增幅及全球平均 1% 幅相比,對亞太地區的 CIO 來說是好消息。不過日本、澳洲和新西蘭資訊科技預算有下調趨勢,這與該國經濟放緩及匯率下降有關,而北亞洲 (香港、台灣和南韓) 的資訊科技預算則會大幅上升 10.3%。
必須要加強對外焦點
調查指出,亞太地區的 CIO 會用上 8% 時間與董事會相議,相比全球其他地區的 6% 平均水平較高,此舉能協助加深了解企業所採用的科技。調查亦指示,亞太地區的 CIO 會用上 8% 的時間與客戶交涉,低於全球其他地區平均 11% 的水平。這顯示了亞太地區的 CIO 往往比較關注企業的內部營運。隨著數碼化的大趨勢,資訊科技逐漸從辦公室後勤走向前線,客戶參與亦變得更重要,因此 CIO 的視野必須更關注外界。
以上資訊由www.hkitblog.com提供